中醫 針灸 47歲港男搬重物扭傷 中醫針灸後染食肉菌截肢 拆解食肉菌感染6招自保

47歲港男搬重物扭傷 中醫針灸後染食肉菌截肢 拆解食肉菌感染6招自保

生活健康

廣告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中心)今日(29日)表示,正調查一宗感染甲類鏈球菌併發壞死性筋膜炎個案。中心指個案涉及一名患有長期病的47歲男子,他在本月6日因提起重物時意外扭傷,繼而出現左邊臀部疼痛、左小腿及腳麻痺,病人因此於7日、9日及10日先後到上環及銅鑼灣接受兩名註冊中醫師提供的中醫針灸治療。

港男扭傷後3度針灸 左腳疼痛入院截肢

至本月11日,事主出現發燒及左腳大腿疼痛,同日到港島區一間私家醫院求醫。因臨床診斷為壞死性筋膜炎併發敗血性休克,翌日被轉送瑪麗醫院接受治療,並於13日接受左下肢截肢手術。病人現時仍然留院,情況穩定。病人的臨床樣本經化驗後發現甲類鏈球菌。

衞生署人員到過病人曾接受針灸治療的處所調查;就位於銅鑼灣的涉事註冊中醫師,衞生署人員已審查針灸和感染控制程序,以及收集環境樣本進行檢測。化驗結果顯示,診所的其中一個環境樣本被檢測出含有甲類鏈球菌,與患者樣本同屬emm 4型,進一步基因分析工作仍在進行中。

調查過程中,調查人員懷疑該中醫師未有嚴格按照感染控制程序進行針刺。調查仍在進行中,若懷疑該中醫師有專業失當行為,衞生署會考慮將個案轉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跟進;至於位於上環的註冊中醫師,衞生署人員多次到訪亦未見營業,衞生署會繼續跟進調查和積極聯繫涉事的註冊中醫師。

壞死性筋膜炎多由甲型鏈球菌引致

衞生署資料指,壞死性筋膜炎(俗稱「食肉菌感染」)可由不同種類的細菌引致;甲類鏈球菌被認為是最常引致壞死性筋膜炎的細菌。引致壞死性筋膜炎的細菌通常透過皮膚中的傷口,如切傷、刮傷、燒傷、昆蟲咬傷、或穿刺/手術傷口進入身體。患者的皮膚可能出現發熱及紅腫,並快速擴散。

患處可能會有潰瘍、水疱或黑點。患者可能感到劇烈的疼痛,亦可能會發燒、發冷、疲倦、肚瀉、嘔吐或感染部位出現膿液。壞死性筋膜炎病程發展迅速,並可引致併發症和死亡,需要入院接受治療,甚至需要深切治療。患者必須盡快接受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以殺死细菌,或可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例如清除壞死組織或截肢,以阻止感染擴散。

7大針灸注意要點

綜合多位中醫師意見,接受針灸治療時要注意以下要點:

1. 留意針具是否「一次性即棄」並包裝完整

針灸用針應為無菌、一次性即棄針具,使用前包裝必須完好無損,並於即時施針前才拆封。患者可觀察針具是否由全新密封包裝中取出,以確保使用安全。

2. 施針前後徹底消毒皮膚與器械

針灸前應使用 75% 酒精棉片進行「螺旋式消毒」,施針後亦應再次為針口位置消毒。施針者應保持手部清潔,並避免觸碰針身以防染。

3. 留意診所環境與衛生條件

治療空間應保持清潔,牀單與器械台應定期消毒。市民可留意診所是否有異味、器具儲存是否妥當,亦應留意是否重複使用同一塊消毒棉花球。

4. 濕熱天氣易致污染 棉花球要留神

天氣潮濕時,特別是消毒棉花球若儲存不當,或會受污染成為細菌來源,同時應避免以同一棉球消毒多個針灸部位,以防交叉感染。

5. 不建議穿衣施針 應避免「貼膚但不見針」

為確保針灸位置消毒徹底與施針準確,應脫除對應部位衣物,避免布料遮蓋導致衛生風險。

6. 放血、火針等創口較大療法需特別留意

放血或火針等療法創口較大,應加強消毒與護理。

7. 觀察針灸後皮膚反應

一般針口直徑僅約 0.25 至 0.3 毫米,多於 15 分鐘內癒合,如針後出現紅腫、痛楚、流膿等異常反應,應及早求醫。

避免食肉菌感染6招

另外,要預防食肉菌感染引致壞死性筋膜炎,衞生署提醒市民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和適當處理傷口;在處理生的貝殼類海產或其他海產時,應戴上保護手套。

  •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然後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或乾手機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可考慮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手
  • 盡快清潔傷口,並用防水敷料妥善覆蓋傷口直至癒合
  • 即使是輕微或沒有感染的傷口也應該立即治理
  • 觸摸傷口前、後須潔淨雙手
  • 如有傷口,應避免前往泳池、其他水設施或自然的水體(例如河流,湖泊和海水)
  • 如出現感染症狀,例如持續皮膚紅腫及痛楚等,應盡早求醫

處理海鮮5大注意事項

中外常見食肉菌感染個案,其成因多與傷口接觸海鮮或海水有關。武漢同濟醫院創傷外科副主任醫生高偉指出,海鮮中含有多種微生物,如鏈球菌、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毒和弧菌等,均可能引發感染。他強調,細菌從傷口進入後,12小時內便會發病,通常會出現紅腫、疼痛和水泡等症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敗血症或感染性休克。

高偉醫生建議,處理海鮮時應注意以下5點,以避免受傷和細菌感染:

使用厚手套或雙層手套,防止蝦、蟹尖殼劃破手套,刺傷手部。
特別留意海產品的尖刺部分,如魚鰭、蝦頭和蟹身,避免被刺傷。
若不慎被刺傷,應立即在流動水下或用肥皂水沖洗傷口至少15秒,並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出毒素,然後用酒精或碘伏消毒。

切勿用針挑出魚刺或用嘴吸出毒素,以免加重感染。
不可使用生理鹽水,因為這些致病菌嗜溫嗜鹽,生理鹽水會促進細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