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2025最新高血壓指引 專家推薦降血壓6招 血壓升到幾多就算「高」?
2025最新高血壓標準
新版指引延續了2017年的血壓分級標準,詳情如下:
- 正常血壓值:120/80mmHg
- 升高階段:120–129/80mmHg
- 高血壓第1期:130–139或80–89mmHg
- 高血壓第2期:≥140或≥90mmHg
降血壓6大建議
除指引外,有美國傳媒亦根據指引,綜合出多項有助高血壓患者降低血壓的重點,其具體做法包括:
1.及早用藥
新版指南建議,如經過3至6個月的生活方式調整(例如改變飲食、增加運動)仍無法將血壓降到理想範圍,醫生應考慮及早開始藥物治療。這次更新比過去的「觀察為主」做法更為積極,因為新的研究指出,高血壓與認知功能退化及失智症風險增加之間有明確關聯。
即使開始服藥,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是治療的核心,藥物與運動、飲食等方式應該互相搭配,以提升整體控制效果。
2.限制鈉攝取量
新版指南再次強調「食太鹹」是血壓上升的主因之一。指引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應控制在2300毫克以下,亦即約一茶匙食鹽,理想值則為1500毫克。
要做到指引建議可從選擇天然食材做起;避免高鈉調味料(如味精、雞粉、醬油),外食時可主動要求少鹽或將醬汁分開,並嘗試使用含鉀鹽替代品或增加富含鉀的食物,如香蕉、番薯、菠菜或香菇等。
3.減少或直接戒飲酒
新版指南明確指出,酒精對血壓有不良影響;即使每日只飲一杯酒,長期仍然會令血壓逐漸升高。指引雖未建議禁酒,但就建議成年男性每日飲用酒精飲品不應超過兩杯,女性則不應超過1杯,當然如果可以完全戒酒,效果將更好。
4.控制壓力
除飲食外,管理壓力亦是該份指引的重點;壓力不僅影響情緒,長期亦會間接導致血壓升高。
新版指南鼓勵大眾透過運動、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紓壓,同時建議維持每星期75至150分鐘運動,其中可包含快步行、踩單車、游泳等有氧運動,並搭配簡單的肌肉訓練,例如彈力帶運動或輕量啞鈴,幫助血壓更穩定。
5.減肥
對於超重或肥胖人士而言,其實只要減少5%體重,血壓就已經會明顯改善。指引表明毋須立刻瘦到標準體重,只需減少腰圍與脂肪就能減少心臟負擔。
在臨床上,許多醫生會建議搭配飲食調整、運動,必要時使用減重藥物(如GLP-1類藥物 Wegovy、Zepbound),甚至考慮接受減重手術選項,但重點是要經過醫生評估後再作決定。
6.採用DASH飲食法
DASH飲食法(得舒飲食法)是目前公認對血壓最有幫助的飲食模式,其特色是高纖、多蔬果、多全穀、多低脂乳製品,少紅肉與加工食品,並降低鹽分與糖分攝取。
具體的飲食方式包括以蒸煮為主的烹調方式、減少鹽與醬油、用番薯飯替代白飯,都是簡單又有效的落實方法。
掌握自身血壓意義重大
指引強調相比起降低血壓,充分掌握自身血壓情況其實更為重要;許多高血壓患者在早期並無明顯症狀,若不主動監測,很容易延誤治療時機。
對此,專家就建議大眾自備血壓計,定期在家測量,記錄數值並與醫生討論,做法有利於即使察覺血壓變化,及早調整生活或藥物,將風險降到最低。
推算190萬港人高血壓
根據香港衞生署2020-22年度的人口健康調查,香港15歲及以上人口中,高血壓的患病率為29.4%。以香港約650萬人口(15歲及以上)估算,意味約190萬人患有高血壓。相比2014年的患病率 27.7%(約180萬人),高血壓問題在香港或有增加趨勢。
高血壓病徵
高血壓一般沒有症狀,患者往往在出現併發症後才發現患病,所以高血壓常被稱為「隱形殺手」。不過血壓太高也可引致眩暈、視線模糊不清、頭痛、疲勞和面部發紅等症狀。
高血壓高危因素
超過90%的高血壓個案無法確定明確的病因。這些個案均診稱為原發性高血壓。一些高危因素令人較易患上高血壓,包括:
- 攝取過多鹽分
- 肥胖
- 靜態生活模式
- 吸煙
- 飲酒過量
- 睡眠不足
- 壓力
- 高血壓家族史
- 年齡越大等
少數病人可被確定病因,這些病因包括腎病、內分泌疾病和某些藥物。
高血壓預防方法
均衡和低鹽的飲食、保持體能活躍及適中體重、戒煙、避免飲酒和處理壓力均有助預防高血壓。另外,接受血壓量度能及早發現高血壓以作適當的治療,預防高血壓併發症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