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7大蚊叮迷思 哪種預防最有效?
炎夏氣溫持續高企,蚊子依然十分活躍,帶小朋友到公園、 郊外等蚊子常出沒的地方,沒有準備驅蚊產品等於「餵蚊」,而且蚊更可傳播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等傳染病。不想孩子健康受威脅,不願看見他們臉頰、手腳遍布紅點,父母都會替小朋友選擇 防蚊 產品,但市面上 防蚊 產品眾多,應如何選擇,使用時又有何注意事項?以下由兒科專科醫生張傑仔細講解。
撰文:東方新地|原文:SundayKiss-Heidi Lau|相片:Thinkstock
撰文:東方新地|原文:SundayKiss-Heidi Lau|相片:Thinkstock
1.為何被蚊叮後會紅腫痕癢?
一般只有雌蚊會吸血,目的是攝取蛋白質作為營養來產卵。蚊吸血前會吐出含有抗凝血劑的唾液,誘使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對抗外來物質,引發皮膚產生過敏反應,因而感到痕癢,出現紅腫或水泡。張醫生指這種過敏性反應會影響血液循環,情況因人而異,有機會因難以忍受痕癢而抓損皮膚,引起繼發性的細菌感染,這個情況多發生在孩子身上。

2.為甚麼有些人特別惹蚊?
有說與人類散發的氣息和體質有關,如二氧化碳濃度、體味、體溫、血型等,可是張醫生稱至今醫學上都沒有一個正確定論;至於小朋友為何特別容易被蚊叮,他解釋由於孩子的肌膚幼嫩,加上他們會不自控地抓癢,蚊叮後過敏反應自然較成年人大。
3.怎樣才算有效的防蚊產品?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3款有效的驅蚊劑,包括避蚊胺 (DEET)、驅蚊酯和濃度較高的埃卡瑞丁,衞生署亦指出含 DEET 成分的防蚊產品最有成效,因它可擾亂蚊蟲對人體的感覺,減低被蚊叮的機會。張醫生指DEET這種驅蚊劑成分具爭議性,主要原因是使用者可能會出現刺激眼睛、皮膚等副作用,亦有機會出現頭痛、噁心、麻痹等罕見神經中毒症狀。

4.兒童不宜用含DEET成分驅蚊產品?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3款有效的驅蚊劑,包括避蚊胺 (DEET)、驅蚊酯和濃度較高的埃卡瑞丁,衞生署亦指出含 DEET 成分的防蚊產品最有成效,因它可擾亂蚊蟲對人體的感覺,減低被蚊叮的機會。張醫生指DEET這種驅蚊劑成分具爭議性,主要原因是使用者可能會出現刺激眼睛、皮膚等副作用,亦有機會出現頭痛、噁心、麻痹等罕見神經中毒症狀。

5.蚊帶、蚊貼、蚊怕水等哪種最有效?
張醫生指要視乎防蚊成分濃度,沒有特別一種最有效,而且每種都有有效範圍,如蚊帶戴在手,頸部超出預防範圍,一樣會被蚊叮。張醫生認為不可以單靠一種防蚊產品,他建議可物理性防蚊方法與驅蚊產品一起使用,即穿淺色長袖衫褲,再在衣服上及手腳外露部分塗抹防蚊液,加強防蚊之餘,又能減少皮膚直接接觸化學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