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

痛到手指無力 毛巾都扭唔到!星媽產後都患上「媽媽手」

生活

廣告

為人父母不易,特別係媽媽,除了經歷十月懷胎及生產胎兒,產後照顧寶寶也要非常留神,不少星級媽媽都因為長期抱B,拇指、手腕感到疼痛,手指無力,甚至簡單如扭毛巾、幫孩子換尿片也做不到,便很大機會是患了「媽媽手」(醫學名稱:狹窄性腱鞘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由於此症常發生在照顧嬰兒經驗不足的新手媽媽身上,故俗稱為「媽媽手」。

編輯:東方新地|原文:Sunday Kiss|圖片:新傳媒圖片、楊千嬅IG李蘊IG陳嘉樺IG熊黛林IG

楊千嬅 都有過「媽媽手」

2012年6月歌手楊千嬅誕下囝囝Torres,佢曾經透露因懷孕期間經常用手撐起身起床,因而患上「媽媽手」。加上,經常抱囝囝令病情惡化,千嬅曾上載接受治療的相,並笑言自己是Transformer(變形金剛)。

李蘊「媽媽手」 靠類固醇治療

2016年5月藝人李蘊(Renee)誕下囡囡羅紫晞後,亦有患上「媽媽手」,她曾表示:「我覺得某程度上痛過生BB,用盡方法都仲係好痛,唔好講抱B,毛巾都擰唔到」,並指要靠類固醇治療。

陳嘉樺 感嘆母愛偉大

台灣女子組合S.H.E成員陳嘉樺(Ella)於2017年4月誕下囝囝「勁寶」,同年6月,她上載一張手腕貼上運動膠布的照片,透露患上「媽媽手」,並感嘆母愛的偉大:「傳說中的媽媽手啊,但每一個自己的寶貝就是讓人愛不釋手啊。」

熊黛林快樂地痛

新手媽咪熊黛林除咗生完之後雙腳出現嚴重水腫問題外,近日佢又上載咗一張雙手用繃帶紮住的相片,並留言:「痛並快樂着」,估計應該是患了「媽媽手」!

Lynn要同時照顧孖B,相信雙手一定又累又痛,患上媽媽手也不足為奇!

甚麼是媽媽手?

俗稱媽媽手的迪魁文氏症,正統學名為狹窄性腱鞘炎,骨科專科醫生潘卓庭解釋:「手部可以靈活地做出各種複雜的手勢,或是做出纖細靈巧的動作,是因為手指和手掌沒有大肌肉,主要是靠前臂肌肉透過肌腱,穿過伸肌支持帶和橈骨組成的管道牽引手指活動,而肌腱由一層稱為腱鞘的滑膜包裹。

媽媽手是指手腕近拇指側面兩組常使用的肌腱,外展拇長肌(Abductor pollicislongus)和伸側拇短肌(Extensor pollicisbrevis)過度使用或重複做過多的外展和伸展的動作,兩組肌腱會被伸肌支持帶和增厚的腱鞘壓迫,引致手腕疼痛。一般人會認為腱鞘炎是手腕過度使用下而發炎,引致腫脹疼痛,但其實炎症不是主要問題,反而是退化性的纖維性增厚才是導致肌腱和腱鞘損傷的原因。」

潘卓庭醫生
港怡醫院骨科專科醫生 暨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 臨床助理教授

新手媽媽易中招?

初為人母的媽媽由於長時間哄抱寶寶,但姿勢不正確,不是用前臂托住嬰孩的臀部,而是長期屈曲手腕使用拇指,隨著寶寶身體愈重,手指的負荷便愈來愈重。此外,為寶寶洗澡時,長時間用「虎口位」托著孩子腋下及頭部,加上不少餵哺母乳媽媽,擠奶動作反覆張合虎口位,造成拇指肌腱及周圍組織很大負擔,令手腕出現疼痛,影響活動能力。

不過,潘醫師指媽媽手不是媽媽們獨有,幫忙照顧寶寶、協助分擔家務的家人,以及經常需要長時間、重複、快速用拇指和手腕的職業,如攝影師、侍應、保齡球運動員,甚至是每天拿著手機用拇指滑不停的低頭族等都是高危一族。

媽媽手可以自我檢查得到?

若拇指側疼痛腫脹,經過2-3天仍未改善,潘醫生指可用簡單動作自我檢查,「先把手臂伸直,將四隻手指握緊拇指,接著手腕朝尾指方向下壓,如果大拇指及拇指側的手腕的位置感到疼痛,便很大機會患有媽媽手,而這個亦叫作艾克霍夫症。」潘醫生續稱:「媽媽手這個病症本身無慢性、急性之分,不過病徵則可分慢性、急性。慢性病徵患者手腕雖然有輕微腫脹,但一般在活動時,做大動作或過度用力時,才會感到疼痛。急性病徵患者,即使沒活動,手腕亦會紅腫熱痛,拿東西及轉手腕等細微動作,也會劇痛難擋。」

非手術治療可改善病情

醫生診斷媽媽手主要依據患者的詳細病史及身體檢查作診斷,包括之前提及自我檢查的方法、X光和超聲波檢查,潘醫生指:「雖然X光檢查並非必要,但其有助於排除其他會導致手腕痛的疾病,如橈骨、舟骨病變;至於超聲波檢查可進一步看到增厚的腱鞘和發炎水腫的情形,也可以看到伸拇短肌是不是和外展拇長肌處於同一支持膜下,若非在同一位置,打類固醇針時,藥物不能到達痛楚位置,發揮不到紓緩效果。

治療媽媽手分非手術和手術治療,大部分病人經非手術治療後,情況可以大為改善甚至痊癒。潘醫生稱:「口服消炎藥、藥貼都有止痛消腫效果,亦可透過醫生轉介由職業治療師度身訂造護腕、手托,用來固定拇指跟手腕的關節,讓拇指能休息,使患者能於工作時避免過分用力而再度創傷。此外,配合適當的物理治療,如局部冷敷、熱敷等電子儀器治療,或加強拇指肌力的運動治療,都能使病程縮短。」

預防媽媽手方法

潘醫生指要預防媽媽手,最重要是改善生活習慣,減少粗勞,讓手腕得到足夠休息,還可讓醫生評估工作環境及姿勢等,配合正確姿勢及輔助器具,減低患者再度復發的機會。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必須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複的動作,盡量使用其他關節或較大的肌肉去取代拇指的活動,亦應左右手交替。媽媽照顧孩子時,尤其抱嬰兒的姿勢要正確,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一水平,用前臂托著寶寶臀部,避免嬰兒重量集中於虎口、拇指和手腕,每隔一段時間要適當休息,還可配合一些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如向前伸直左前臂,用右手將左手掌向上拉高,維持此動作5秒後放鬆,重複再做20-30下,都能有效預防媽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