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癩好痕癢?三步搞掂
原文:Sunday Kiss|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三步搞掂 風癩痕癢
註冊中醫師彭明慧稱,風癩即是風疹,又稱為「蕁麻疹」或「癮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過敏反應的疾病。病因源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簡單來講即是外在環境誘因,加上身體健康狀態欠佳下,易受影響而顯露於皮膚上。當中又分為五大類風癩:
一、急性風癩
原因:身體未能充分分解高蛋白質食物所致。
表徵:皮膚出現大小及形態不等的鮮紅色風團,有散開有聚集,大的表面白而毛孔顯著。病重者可同時伴隨嘔吐、心慌、煩躁或血壓低等病徵。一般發作一至數次,發病時或會持續1至2日才好轉。

二、寒冷型風癩
原因:皮膚過分受冷刺激,如浸冷水、接觸冷空氣或吹風等。
表徵:皮膚會出現局部水腫及紅腫風團,超級痕癢。
三、膽鹼能性風癩
原因:運動流汗、飲熱飲或熱食及情緒激動所致。
表徵:全身泛現約1至3毫米的細小風團,周邊會有明顯紅暈,並帶有針刺、劇癢感覺。

四、丘疹狀風癩
原因:嬰兒和兒童的常見過敏性反應,病因較複雜,多被昆蟲叮咬有關,未必有即時過敏反應,但會於咬後約10日才現病徵,如再受次被叮咬,就會促使皮疹發生。
表徵:皮膚現一點點性質稍堅硬,頂端有小疱,似錘形紅色花生豆大的風團,搔癢後會腫大。
五、壓力性風癩
原因:身體受壓部位,如掌、跖、臀、上肢等;或衣物過分緊束的位置,如腰帶、襪帶、袖口等所致。
表徵:部位現紅斑、水腫,並伴隨癢感,8至72小時會自行消退。卸去壓力後有可能消退。

個案:痕到想跳樓
「一發病就好痕,成個背脊浮現一撻撻紅痕,明知愈抓愈嚴重,但就係忍唔到手。以為沖熱水涼會止痕,初時真係變舒服,但過一陣就仲痕,最嚴重時真係試過想跳樓。」30歲的Alan過去四年都是靠每日服食1粒抗敏感藥來治療風癩,但病情總是反覆。經朋友介紹決定改看中醫,轉以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等中藥來疏風清熱,平時又會以中藥來沖涼,經過四個月的治療後,暫時病情較為穩定,病發次數減少, 痕癢情況亦得紓緩,但要斷尾怕且他還欠一步。「我已盡量戒口,不過一家人食飯真的難避,好似昨晚又吃了火鴨絲米粉,不過我無食鴨絲,只吃米粉。」如果Alan能徹底戒「發物」,他的風癩病情應該會再有好轉。

第一步:篩查六項致敏原
要解決風癩,大家不妨跟循以下三步驟。中西醫都指敏感是誘發風癩主因,二者又指驗血也難找致敏原,所以唯有靠患者留意飲食與生活上以下六大項目,逐一篩選來找出元兇,然後避開,減低發病機會:
1. 食物:甲殼類如蝦、蟹、貝殼類海鮮;中醫稱的發物如鴨、鵝、筍;高蛋白質食物如牛奶、芝士、蛋等
2. 藥物:抗生素、止痛藥
3. 動物:毛屑、塵蟎
4. 氣溫:冷熱、溫差
5. 精神:遇高度生活或工作壓力、情緒有大波動
6. 其他:油漆、香味、花粉

彭醫師指雪藏蝦比新鮮蝦易惹敏感,因為零下度數雪藏的海產,其蛋白質會變得極不穩定,釋出的五羥色氨是誘發敏感的介質。
第二步:泡中藥止痕癢
至於治療方面,西醫主以外用藥物減紅腫及痕癢病徵,而中醫則重分各人的體質來治療及調養,務求以內服中藥,擊退徵狀之餘,亦望可收斷尾之效。彭醫師強調,治本之方不能一言概之,只能概括分為風熱者主為疏風清熱、風寒的要疏風散寒,至於血虛風燥者則要養血滋陰,患者必須持續用藥治療才會見效。

如果遇上皮膚瘙癢難忍時,亦可用以下藥方煎煮浸洗或外敷來止痕:
《止風癩瘙癢藥方》
藥材:薄荷3錢、苦參5錢、浮萍5錢、白鮮皮5錢、地膚子5錢、荊芥3錢、紫蘇葉5錢、百部5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