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馬鞭式頸部創傷」?
成因
交通事故:車輛追尾撞擊,頭部因慣性突然前傾後仰,導致頸部結構損傷。
運動傷害:在欖球、拳擊等接觸性運動中,頭部遭受撞擊;或在跳水時姿勢錯誤,也可能引發此傷害。
跌倒或外力衝擊:高處墜落、肩部突然被重物撞擊等,導致頸部劇烈晃動。
徵狀
「馬鞭式頸部創傷」的徵狀可以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0-72小時):
- 頸部僵硬
- 局部灼熱感或刺痛
- 活動時疼痛加劇
- 頭痛、眩暈、耳鳴或視力受損
慢性期(三週後未癒):
- 持續性頸部酸痛
- 頸部活動範圍受限
- 疼痛可能蔓延至上肢及上背
- 記憶衰退、精神難以集中
- 失眠、情緒不定及感到沮喪等神經症狀
診斷
根據魁北克工作組,馬鞭式頸部創傷的嚴重度,可以依據臨床表現來分為五個等級。
第一級:沒有徵狀。
第二級:頸部少許痠痛,通常在一週內自行解除。
第三級:頸部疼痛並伴隨活動角度減少,約八成以上的車禍患者屬於此等級。
第四級:頸部疼痛伴隨麻痺、無力、反射降低等神經症狀。
第五級:頸部骨折或脫臼,導致劇烈疼痛。
治療方案
若創傷未傷及韌帶、骨骼或神經,且未影響頸椎穩定性,治療方式以保守療法為主,包括藥物及物理治療,目標為減輕疼痛、恢復活動度。
物理治療
冰敷:受傷後或急性期使用,減輕腫脹和炎症。
使用頸托:急性期時佩戴軟質頸托減少頸部負荷,但需避免長期依賴。
儀器治療:採用超音波、電療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炎症。
運動治療:包括關節活動、伸展運動、頸部肌肉強化運動等
手法治療:通過關節鬆動術恢復頸椎小關節活動度。
然而,若疼痛持續超過三個月且保守治療無效,或出現神經系統併發症如反射異常,以及結構性損傷如椎間盤突出等,則需要由醫生進一步評估手術療法的需要。
頸部保健運動
要遠離頸部痠痛,鍛鍊頸部肌肉及伸展尤其重要,建議大家每天 3次進行頸部伸展。以下介紹幾種適合頸部保健的運動。
頸部肌肉強化運動
坐直,手掌放在額前,頭部用力對抗手部阻力,使頸部肌肉收緊但頭部保持不動,維持5秒後放鬆。重複10次,每日3組。
如有任何疑問,應儘快尋求專業醫療意見。欲了解更多,歡迎向浸信會東九龍醫療中心物理治療部查詢。
了解更多:https://www.hkbh.org.hk/EKMC/zh/centre/physiotherapy/
專欄:浸醫與您
撰文:浸信會東九龍醫療中心物理治療部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