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病徵|聲沙超過兩周恐患喉癌? 醫生拆解喉癌常見症狀+高危因素+8大防癌貼士

喉癌病徵|聲沙超過兩周恐患喉癌? 醫生拆解喉癌常見症狀+高危因素+8大防癌貼士

腫瘤及癌症
【喉癌/症狀/高危因素/預防】聲音沙啞、喉嚨疼痛常被誤以為是「熱氣」或「感冒」,但若症狀持續,背後或隱藏着喉癌危機。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鍾耀基接受《日日健康》醫聊室訪問指出,喉癌是本港頭頸部位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病徵往往與慢性喉炎混淆,令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他提醒,長期吸煙、飲酒人士及聲音沙啞持續超過兩週者,應盡早求醫,透過檢查及早發現病變,提升治療成功率。

喉癌病徵目錄

1. 哪些風險因素容易引發喉癌?

喉癌是指在喉嚨和聲帶位置出現的腫瘤,可分為三種:影響聲帶的聲門癌、影響聲帶上方組織的上聲門癌、影響聲帶下方組織的下聲門癌。

喉癌主要發病年齡介乎45至70歲,男性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為13:1,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風險因素包括吸煙及飲酒,其中香煙含有的焦油及致癌物質會刺激喉部,令黏膜增生,繼而發展成黏膜白斑及癌化;而酒精則有機會削弱黏膜防禦力。

長期暴露於粉塵、化學製品環境中的人士,罹患喉癌的機率亦會提升;胃食道逆流患者因胃酸倒流反覆刺激喉部黏膜,可能形成慢性損傷。研究顯示,約30%的喉癌病例與HPV-16/18型病毒感染相關。此外,遺傳因素亦可能影響發病風險,若家族中有喉癌病史人士,個體的基因易感性可能增加患病機率。

2. 聲音沙啞超過兩周或為喉癌?

喉癌多發於聲帶,導致聲帶無法正常開合及振動,因此聲音沙啞是喉癌最早期且最常見的症狀。此外,喉癌亦有機會在其他部位發生,此時患者可能出現聲調變化、吞嚥困難、頸部或喉部出現硬塊及腫脹、耳痛等徵狀。

由於普通咽炎引致的聲音沙啞多在一週內緩解,若聲音沙啞持續超過兩週,並伴有吞嚥疼痛、頸部腫塊或痰中帶血等情況,且患者有長期吸煙史,則建議儘早就醫檢查。

3. 如何診斷喉癌?

喉癌診斷須透過系統性檢查流程確認病情。醫生會先安排內窺鏡檢查,透過細長管狀儀器觀察聲帶狀態,查看是否有腫脹、潰瘍或腫瘤徵象。若發現可疑病灶,需進一步安排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掃描(CT)或磁力共振(MRI),以精確定位腫瘤範圍,並評估是否影響周邊組織或淋巴結,為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關鍵步驟還包括活組織檢查,醫生會提取少量喉部異常組織樣本,經病理切片分析確認細胞是否發生惡性變化,此檢查能明確腫瘤類型及分化程度。由於喉癌早期診斷對預後影響較大,若聲音沙啞、喉嚨疼痛、吞嚥困難等症狀持續不解,建議及早進行檢查以提升治療效果。

4. 喉癌應如何治療?甚麼情況下需要割聲帶?

喉癌的治療方式視乎腫瘤位置、癌症期數以及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而定,治療首要目標是保持喉部功能。一般來說,早期喉癌(第1-2期)可選擇電療、放射治療或部分喉切除手術,保留發聲功能;對於中晚期(第3-4期),由於癌細胞已擴散至聲帶以外位置或腫瘤變大,則需結合手術、化療或標靶治療(如Cetuximab)。

晚期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全喉切除手術,術後五年存活率約60%-80%,但代價是永久失去自然的發聲能力,需要透過頸部氣管造口呼吸,並學習人工發聲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術後發聲訓練需搭配營養品補給及心理輔導,有助降低患者罹患肺炎的風險,並提升其社交信心。

手術治療可能引發的併發症包括傷口出血或內部出血引致咳血、傷口血腫、呼吸道水腫或阻塞、聲音異常、喉部術後傷口沾黏或結疤造成氣道或食道入口阻塞、氣道異物侵入,以及人工植入物脫位等情況。

5. 怎樣才能預防喉癌?

儘管喉癌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已知一些因素會增加患喉癌的風險,因此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預防喉癌:

  1. 戒煙限酒:吸煙是喉癌的重要危險因素,長期大量飲酒也會增加患病風險。減少吸煙和飲酒有助於降低喉癌的發生機率。
  2. 避免接觸有害化學物質: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須做好防護措施。
  3. 注意飲食:保持均衡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避免過度食用辛辣、油膩、醃製、熏製等食物。
  4. 預防病毒感染:HPV病毒與喉癌的發生有關,可通過接種HPV疫苗來降低感染風險。
  5. 保護聲帶:避免過度使用聲帶,如長時間大聲喊叫、唱歌等。從事教師、歌手、導遊等職業的人士要注意正確發聲,防止聲帶損傷。
  6. 治療喉部疾病:積極治療喉部的慢性炎症,如慢性喉炎、聲帶生繭等,防止病情惡化。
  7. 重視口腔衛生: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和清潔,及時處理口腔疾病。
  8. 維持規律生活: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適當運動,增強免疫力,緩解精神壓力,保持良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