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的不同表徵,何時應尋求協助?

ADHD的不同表徵,何時應尋求協助?

兒科
經常會有家長以為ADHD(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一定是多動, 破壞規矩和頑皮,為何乖巧的小朋友也有ADHD,讓我們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先了解ADHD的三大特徵:

1.注意力不集中(Inattention)

  • 粗心大意,不留心細節
  • 無法集中精神於一件事情上
  • 表現得不能專心聆聽別人的說話
  • 不能夠貫徹完成吩咐要做的事
  • 有困難去安排及組織工作
  • 不願、逃避做需有持久專注力的事情(如功課或家務)
  • 遺失需要用的物品
  • 容易受外界影響而分心
  • 忘記日常要做的事

2.過度活躍(Hyperactivity)

  • 坐不定、身體四肢不停蠕動
  • 在需要安坐的情況下仍離位
  • 在不適當的場合攀爬或奔跑
  • 難以安靜地玩耍或參與活動
  • 持續地有過多的動作,卻不能夠根據要求或社交場合需要而調節
  • 過份多言

3.衝動(Impulsivity)

  • 在未聽完問題便搶著回答
  • 無耐性等候
  • 打斷別人的說話及干擾別人的活動

這三個特徵可以只有其中一、兩項,也可以同時出現多項,所以我們也會再分類如下:

  • ADHD-注意力不足型(Predominately Inattentive Presentation)
  • ADHD-多動/衝動型(Predominately Hyperactive/ Impulsive Presentation)
  • ADHD-混合型(Combined Presentation)

這些特徵通常在兒童時期出現, 並可能持續到成年。主要是因為腦部發展障礙,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不足所致。診斷時需綜合考慮這些行為的持久性和對日常生活的影響。ADHD不單影響學業表現,亦會影響社交能力和患者和家人的日常生活質素。香港約有6%的學童患有這病症,且較常見於男孩,男女童患病的比例估計是四比一至六比一。

ADHD應何時求診?是否一發現有疑似症狀便需立刻求醫?可以考慮以下因素:

1.發展因素

兒童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善。我們可以先觀察他們在發展過程中對於這些症狀有否自我改善。通常6歲或以上的評估會比較準確。

2.症狀的普遍性

許多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有機會出現疑似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或衝動等症狀,應視乎症狀的多少和嚴重性,有否影響日常生活去判斷是否需要求醫。

3.多種因素影響

許多因素也可以導致注意力或行為問題, 如環境、家庭壓力、學習環境等, 這並不意味著孩子有ADHD。

4.專業評估的重要性

確診ADHD需要經過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評估和觀察, 包括多方面的信息收集,排除和綜合,再配合臨床判斷才得出的結論。不宜道聽途說或根據網上的資訊自行評估,否則有可能導致誤診或延誤治療。

ADHD的治療方案

  • 藥物處方:包括中樞神經刺激劑和非中樞神經刺激劑,六歲或以上的小孩便可以使用藥物治療。醫生會根據個別情況來決定使用哪一個配方,如藥物應用的時間長短、副作用、受藥性等。
  • 行為治療:用以改善症狀,建立規律, 提高自我調節。
  • 家庭教育:通過家長教育,讓父母先認清ADHD的特徵,和如何有效地管教孩子的行為。透過不同的專業人士給予家長支持和支援。
  • 家校合作:現時很多學校已有不同資源分配去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家長應與學校保持溝通,一同制訂幫助小朋友的方案,定期監察和作出調整。

發現小孩有ADHD並不可怕, 家長應與小孩一同正面面對, 在適當時候尋求專業協助, 透過藥物及心理/行為治療, 家校合作, 令孩子可以快樂自信地學習和成長。

專欄:仁安健談

撰文:董家懿醫生 仁安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

董家懿醫生 仁安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
董家懿醫生 仁安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