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35歲婦科名醫患「最惡乳癌」 1種不良習慣埋禍根 揭4大高危因素越有錢越危險?
婦科名醫年僅35歲患「最惡乳癌」
「我那麼年輕,怎麼可能會抽到這種下下籤?」鄭伃書回憶起確診時的心情,至今仍感到難以置信。她在《新聞挖挖哇》節目中透露,確診時乳癌已進入第二期,且屬於治療選擇少、復發與轉移機率高的三陰性乳癌。她自行評估的五年存活率約為88%,但她更在意的是那「令人不寒而慄的12%風險」。
長期睡眠不足埋禍根
作為醫師,鄭伃書對乳癌的危險因子非常了解。她自認並不屬於傳統高風險族群,沒有荷爾蒙暴露、吸煙或家族史等特徵。經過反思,她認為長期嚴重睡眠不足可能是導火線。她表示,「大約有5年的時間,我每天只睡3、4個小時。」這樣的作息讓她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可能削弱了免疫力。
慢性發炎與癌症風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中心主治醫師吳曜充指出,長期睡眠不足和不規律的作息可能導致身體組織處於發炎狀態,進而產生促使癌症發生的自由基。對女性而言,乳癌是最常見的癌症,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正常的作息對降低乳癌風險至關重要。
社會地位越高越危險
吳曜充提到,國外研究顯示高社會地位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這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
- 高壓力:高社經地位女性因長時間熬夜、壓力過大、作息混亂而增加乳癌風險。
- 晚婚或不婚:研究顯示,35歲前生育及哺乳可降低乳癌風險,晚婚女性錯過此機會,風險提高。
- 環境與基因因素:工作環境中可能接觸化學物質,或本身帶有BRCA基因突變等高風險基因。
- 荷爾蒙或美容補充劑使用:長期使用含荷爾蒙的美容產品或保健食品,可能提高致癌風險。
多重因素影響乳癌發生
吳曜充強調,乳癌的發生與多重因素有關,除了睡眠和壓力,還包括基因、生活環境、飲食和運動習慣等。他建議女性保持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避免不明藥物的使用,如長期荷爾蒙治療或美容保健食品等。未婚女性也應注意乳癌風險,定期檢查。
無家族史者也可能罹患乳癌
許多人認為只有乳癌家族史者才是高危險群,但吳曜充指出,根據統計,有乳癌家族史的患者僅占13.3%,即使加上二等親有家族史者,也不到20%。超過80%的乳癌患者沒有家族史,甚至不吸菸、不喝酒,仍然可能罹患乳癌。
吳曜充表示,許多乳癌患者在確診後,常無法相信自己會罹患此病,因為找不到明顯的危險因子。有些人會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認為是不規律的作息或長期月經失調導致罹癌。但他認為,保持正常作息和充足睡眠固然重要,卻不應將罹癌的責任完全歸咎於自己。
定期篩檢的重要性
吳曜充建議,無論是否有乳癌高危險因子,女性年過40歲後,乳癌發生率顯著增加。因此,40歲以上的女性應每2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而40歲以下的女性若有乳房不適症狀,也應及早就醫諮詢、進行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及早發現乳癌,提高治癒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