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 新式球囊手術 中大研究|新式球囊手術復發風險降八成 患者免受重複入院「拮針」引流之苦

中大研究|新式球囊手術復發風險降八成 患者免受重複入院「拮針」引流之苦

心臟健康
每五名癌症患者就有一人出現惡性心包積水,傳統心包穿刺引流術雖可減少心包填塞的風險,惟復發的機會高達60%。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今日(21日)公布一項多中心隨機研究證實,為惡性心包積水患者施行「球囊心包切開術」,可大幅降低病情復發風險。研究顯示,患者於手術後六個月的心包積水復發率僅為12%,較傳統手術低近八成,心包填塞風險亦由40%降至4%。研究團隊指,新技術能有效減少反覆住院、重複抽針等問題,對提升病人生活質素具重要意義。研究結果已刊於《European Heart Journal》

晚期癌症常見併發症 傳統穿刺引流復發率高

心包積水是多種晚期惡性腫瘤的常見併發症,當癌細胞轉移至心包,心臟周邊薄膜積聚液體,會阻礙心臟擴張,引致心臟功能下降,嚴重可出現心包填塞,危及生命。

傳統治療以心包穿刺引流為主,即以針管抽走積水紓緩壓力。然而術後復發率高達60%,不少患者要多次入院抽針,增加感染風險及心理負擔,亦影響生活質素。

四間本港醫院招募50名患者 對照研究顯示復發率大跌

研究由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於2020至2024年期間,在本港四間醫院招募50名年滿18歲、患有惡性腫瘤並出現10毫米或以上心包積水的患者進行。一半患者(25人)接受球囊心包切開術,其餘(25人)接受傳統心包穿刺引流術作為對照。

球囊心包切開術透過透視定位,在心臟劍突下方開口,置入約20毫米的球囊及連接引流管,令積水流向肺膜空間吸收,減低心臟受壓風險。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六個月的跟進。

復發率減八成 心包填塞風險僅4%

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球囊心包切開術的患者於六個月內的惡性心包積水復發率僅12%,遠低於傳統手術組的60%,復發中位時間亦由14天延長至30天。

心包填塞方面,傳統手術組有40%患者於六個月內出現心包填塞,而球囊心包切開術組僅錄得一宗個案(4%)。兩組於三個月及六個月的整體存活率則無明顯差異。

比較項目 球囊心包切開術(25人) 心包穿刺引流術(25人)
6個月後心包積水復發個案 3人(12%) 15人(60%)
心包積水復發時間中位數 30天 14天
6個月內出現心包填塞 1人(4%) 10人(40%)

患者術後生活如常 「工作、家務、唱歌都冇問題」

確診第四期肺癌的黎女士於2020年治療期間出現嚴重呼吸困難,經診斷為惡性心包積水,獲安排接受球囊心包切開術。她表示,術後至今未再出現積水:「手術後生活如常,工作、做家務也沒問題,本身業餘唱歌,覺得聲線都變好了。」

中大研究 新式球囊手術 確診第四期肺癌的黎女士(左)於2020年接受治療期間,出現惡性心包積水致嚴重呼吸困難,獲安排接受球囊心包切開術,術後至今未再出現心包積水。黎女士說:「手術後生活如常,工作、做家務也沒問題,本身業餘唱歌,覺得聲線都變好了。」(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確診第四期肺癌的黎女士(左)於2020年接受治療期間,出現惡性心包積水致嚴重呼吸困難,獲安排接受球囊心包切開術,術後至今未再出現心包積水。黎女士說:「手術後生活如常,工作、做家務也沒問題,本身業餘唱歌,覺得聲線都變好了。」(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研究團隊:可有效減少住院次數

中大醫學院助理教授譚廣明醫生指出,不少研究已證明此手術具可行性,今次的隨機臨床研究則首次印證其在預防復發方面「更勝於心包穿刺引流術」,並能大幅減低心包填塞風險。

腫瘤學系陳林教授表示,本港每年約有100至150名晚期癌症患者需接受心包穿刺引流術。但由於復發率高,不少患者要多次入院「拮針」抽水,動輒需住院數天,「不僅增加感染風險,更影響生活質素」。新技術能有效減少住院次數,亦有助降低整體醫療成本。

心胸外科組主任黃鴻亮教授補充,傳統經劍突下切入或胸腔鏡心包開窗手術需全身麻醉,術後需留置引流管及住院多日;相較之下,球囊心包切開術能縮短住院時間,提升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研究第一作者、甄秉言教授表示,此技術於本港公立醫院尚未普及,仍屬研究性質。團隊希望未來可擴大研究規模並培訓更多醫生,讓更多病人受惠。

中大研究 新式球囊手術 甄秉言教授(右)解釋球囊心包切開術於傳統心包穿刺引流之上,再置入一個20毫米大小的球囊,將心包積水引流至肺膜空間吸收,紓緩心臟因積液受壓的風險。(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甄秉言教授(右)解釋球囊心包切開術於傳統心包穿刺引流之上,再置入一個20毫米大小的球囊,將心包積水引流至肺膜空間吸收,紓緩心臟因積液受壓的風險。(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中大研究 新式球囊手術 (左起)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任黃鴻亮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譚廣明醫生;葉氏家族基金心臟學教授兼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主任甄秉言教授;及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兼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陳林教授。(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左起)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任黃鴻亮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譚廣明醫生;葉氏家族基金心臟學教授兼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主任甄秉言教授;及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兼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陳林教授。(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