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 猝死 行山猝死|54歲運動健將行山猝死 患1種慢性病做運動更高危 醫生提猝死3大先兆生還機會微

行山猝死|54歲運動健將行山猝死 患1種慢性病做運動更高危 醫生提猝死3大先兆生還機會微

心臟健康

廣告

台灣移民署南投專勤隊長邱國志昨日(28日)於台中八仙山登山時不幸猝逝,享年54歲。報道指邱國志生前熱愛運動,體魄相對良好,行山期間猝死更叫人意外。有醫生就指出,猝死最常見原因是惡性心律不正,並指出運動雖有助於心血管健康,但如果同時患有1種慢性病就必須有藥物輔助,否則勉強做運動可能令病情加重,甚至引致猝死。

死者屬馬拉松能手 常做運動亦有猝死風險

綜合台灣傳媒報道,邱國志今年4月調任至南投專勤隊。據友人透露,死者平時熱愛登山跑步等運動,甚至經常參加馬拉松,體能狀況一向良好,未料今次僅僅行山就引發憾事。

惡性心律不正可致猝死 有三高做運動更危險

台灣動脈硬化暨血管病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導管室主任王宗道表示,猝死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其中惡性心律不正最為常見。患者因心臟跳動不規律,可能瞬間失去意識,如無法在10分鐘內使用AED體外電擊器或進行CPR急救,幾乎難有生還希望。

王宗道續指,惡性心律不正的主要原因與心血管狹窄有關,尤其在運動時更易發生。這是因為患者的心血管狹窄可能達50%,情況可能不會影響日常活動,但運動時心臟需更多血液,狹窄導致血流不足,從而誘發惡性心律不正,甚至猝死。

王宗道強調,規律運動雖有助於心血管健康,但如果同時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吸煙習慣,單靠運動的保護力就並不足夠,必須配合作藥物控制三高並戒煙,以減少對心血管的持續損害。

運動健將患三高3大先兆

王醫生續指,有運動習慣的人罹患「三高」其實「有跡可尋」,例如:

  • 運動時體力較以往差
  • 胸悶
  • 呼吸困難/氣喘

臨床上,病人可以透過運動心電圖、高階電腦斷層、核子掃描、心導管等方法來釐清是否有三高情況。

王醫生指曾見過許多年僅30、40歲、熱愛運動的年輕人,在做運動期間因惡性心律不正而昏迷甚至猝死,事後發現這些患者多有三高或吸煙習慣,心血管早已不健康,卻由於症狀不明顯而未有及時察覺,最終引發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