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迷思|心臟衰竭無得醫?食藥要食一世? 心臟衰竭+心臟病7大迷思拆解
迷思一:心臟衰竭是甚麼?
「任何心臟疾病若未經適當治療,去到晚期都可能演變成心臟衰竭。」黃醫生指出,心臟衰竭是多種嚴重心臟病(如主動脈瓣反流、冠心病或遺傳性病變)惡化後的結果。
他指主要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心臟射血功能(即泵血能力)下降,射血指數低於40%;另一種則是射血指數雖高於50%,但仍出現衰竭症狀,醫生根據情況判斷治療方向。
迷思二:心臟衰竭無得醫?
黃醫生表示,心臟衰竭是可以治療的,現時針對心衰的藥物治療已有「四大支柱」:
- β受體阻斷劑(Beta-blockers)
- SGLT2抑制劑(最初用於糖尿病,現證實對心衰患者有效)
- MRA(醛固酮受體拮抗劑)
- ARB 或 ARNI
醫生會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調整4種藥物劑量,目標是幫助他們改善症狀、提升生活質素,同時降低住院和死亡風險。
迷思三:心臟衰竭藥物要食一世?
不少長期病患者對服藥有所抗拒,甚至會自行停藥。黃醫生說,有些心臟衰竭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心臟射血指數有所提升,但即使心臟功能有改善,藥物也不應隨便停用,因為有助維持穩定狀態,「如果病人能耐受、無明顯副作用,我們一般都會建議持續服用,因為一旦停藥,病情有機會反彈。」
迷思四:怕食藥有副作用,靠飲食能否改善心臟病?
不少人怕食藥,選擇只靠飲食養生,黃醫生指出,「飲食控制可以降低患病風險,但不能代替藥物」,如已確診的心臟病,單靠飲食難以痊癒;至於良好飲食能預防血管疾病,因此應避免高糖、高脂、高鹽飲食,做適量運動。
迷思五:心臟病患者不可以做運動?
黃醫生指要視乎心臟病的種類和嚴重程度,不能一概而論。他以心瓣疾病為例,如果確診嚴重心瓣疾病,一般會建議避免做過於劇烈的運動,不過一般輕量運動是可以接受的,病人可詳細諮詢醫生哪些運動合適。
迷思六:常說薄血藥與蔬菜「相沖」、不能同時食,真的嗎?
黃醫生指出,這種說法主要針對傳統的薄血藥:「若服用傳統抗凝藥物,確實要避免過量進食某些蔬菜,會有食物上的相沖。」但他如果是服用較新型的薄血藥,則沒有特別的食物限制,病人應向主診醫生查詢自己正在服用的藥物種類,以及有否飲食禁忌。
迷思七:飲食習慣差高膽固醇易引致心臟病?
黃醫生指出,膽固醇七成來自肝臟製造,三成來自飲食,健康飲食有助避免高膽固醇,平時應盡量避免煎炸食物,以及動物內臟和含反式脂肪食物,食油則應改用橄欖油、芥花籽油等較健康的植物油。
氣促腳腫勿以為「老化」 及早做檢查
黃醫生坦言接觸眾多病人,很多人出現氣促、腳腫等症狀時,以為只是老化、身體退化,並不當一回事,其實這些往往是嚴重心臟病的先兆,提醒當身體有異樣時,就不應拖延,一定要及早檢查。

如果你是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並希望透過《醫聊室》與讀者分享專業健康心得,推廣健康生活,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