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黃金防線:兒童流感的識別、治療與預防

把握黃金防線:兒童流感的識別、治療與預防

生活健康
每年踏入秋冬季節,流感總會悄然來襲,對年幼兒童而言,更是一大健康威脅。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並非一般感冒,尤其在兒童身上,病情往往變化迅速,若處理不當,可能引發肺炎、腦炎、中耳炎等嚴重併發症。因此,家長應具備正確的流感知識,從辨識、治療到預防,每一步都不容忽視。

流感與感冒的分別

不少家長認為「流感」和「感冒」難以區分,但兩者在病原及症狀上其實有所不同。
一般感冒多由普通病毒引起,症狀較輕微,如喉嚨痛、流鼻水、輕微咳嗽等;而流感則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致,發病速度快、症狀明顯,常伴隨高燒、全身肌肉痠痛、頭痛及倦怠感等。若孩子出現這類症狀,應儘早進行流感快速測試,及早診斷,並把握發病後 48 小時內的黃金時間接受抗病毒治療,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風險。

流感治療與照護要點

在眾多流感症狀中,持續高燒是最令家長擔心的一項。當孩子發燒時,應確保他有足夠的休息與水分攝取。若孩子未滿六個月、或出現高燒不退、呼吸急促、氣喘等情況,家長切勿掉以輕心,應立即求醫,讓醫生作出適當處理。

目前流感的治療以紓緩症狀抗病毒藥物為主。對於病情較重或屬高風險群組的兒童,醫生可能會處方抗病毒藥物,如「特敏福」(Tamiflu),以減輕症狀及縮短病程。不過,抗病毒藥物療效最佳的時機是發病後 48 小時內開始使用。由於抗病毒藥屬醫生處方,當流感測試呈陽性時,家長應儘快求診,讓醫生根據孩子的年齡、體重及整體健康狀況評估是否合適使用。

一般而言,三個月大或以上的嬰幼兒即可考慮使用抗病毒藥物,但須留意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例如噁心或輕微腹瀉。隨著病情逐步改善,孩子症狀會慢慢消退。只要家長持續提供適當照顧與休息,大部分兒童的流感都能在一週左右自然痊癒,無需過度擔憂。

疫苗接種:守護孩子的「防流感護身符」

預防流感的最佳方法之一,是每年接種流感疫苗。衞生署建議六個月或以上的兒童每年接種一次,因為流感病毒株會不斷變異,而年度疫苗亦會根據最新病毒株更新。建議於每年 10 月至 12 月接種,讓身體有足夠時間產生抗體,以應對冬季的流感高峰期。

目前常見的流感疫苗主要有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注射式滅活疫苗,適用於所有六個月以上的兒童。這類疫苗不含活病毒,安全性高。接種後可能會出現注射部位輕微紅腫、酸痛,或短暫低燒、倦怠等反應,通常一兩天內便會自行消退。

第二種是鼻噴式減活疫苗,適用於兩歲或以上、沒有氣喘或免疫系統問題的兒童。它含有經過削弱的活病毒,能在鼻腔黏膜中刺激免疫反應,產生保護力。由於是「活病毒疫苗」,接種後若短時間內進行流感快速測試,有可能出現假陽性反應,因此醫生通常會建議在接種後至少 1 至 2 週內避免進行相關測試,除非孩子出現明顯病徵且經醫生評估後有需要。

接種鼻噴式疫苗後,有部分兒童可能會出現輕微流鼻水、鼻塞或喉嚨不適等副作用,這屬正常免疫反應,通常數日內可自行緩解。然而,若孩子有嚴重氣喘、免疫缺陷、正在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或與高風險人士(例如免疫力低下者)密切接觸,則應避免使用此類疫苗,改為接種注射式滅活疫苗會更為安全。

有家長擔心,一旦開始接種流感疫苗,如果某一年沒有接種,反而會更容易感染或病情更重。事實上,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未接種的年份,孩子只是缺乏對當年度流感病毒株的免疫保護,感染風險自然增加,但並不會比一般情況更嚴重。

小習慣大防線:日常生活打造抗流感超能力

除了接種疫苗外,保持良好的日常衛生與生活習慣同樣是預防流感的重要一環。家長應從小教導孩子養成勤洗手的習慣,並提醒他們避免用手觸摸眼睛、鼻子和嘴巴,以減少病毒經由接觸途徑入侵身體的機會。當孩子咳嗽或打噴嚏時,應學會以紙巾或衣袖遮掩口鼻,避免飛沫傳播,同時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讓病毒不易滋生。外出時,則應盡量避免帶孩子前往人多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地方。除此之外,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與規律的運動,能有效提升身體免疫力,讓孩子在面對病毒侵襲時更具抵抗力,減少感染與發病的風險。

流感雖然常見,但對兒童而言,其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只要家長掌握正確資訊,做好「防流感金三角」- 疫苗接種、日常防護、提升抵抗力,便能為孩子築起堅固的健康防線,安心迎接秋冬的挑戰。

兒科顧問醫生包志傑醫生。(圖片來源:仁安醫院)
兒科顧問醫生包志傑醫生。(圖片來源:仁安醫院)

專欄:仁安健談

撰文:包志傑醫生 兒科顧問醫生

參考資料: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衞生署《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
– 衞生防護中心(CHP):《流感與流感疫苗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