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藥物、內視鏡到手術:深入認識肥胖症的多元化治療
肥胖症的治療策略
醫生一般會根據肥胖症患者的個人情況作出評估,包括體重、代謝狀況、合併症及生活習慣等。當單靠飲食與運動難以見效時,可考慮藥物治療輔助。近年廣泛使用的 GLP-1 受體促效劑,能模擬腸道荷爾蒙,延緩胃排空、抑制食慾並增加飽腹感,從而減少進食量。這類藥物亦有助穩定血糖和降低心血管風險,但須配合醫生指導下使用,並搭配健康生活方式,才能持久見效。
若藥物效果有限,且患者不願接受手術時,內窺鏡治療是一種侵入性較低、風險較輕的中介選擇。常用方法包括胃內水球術,在胃內置入充氣球體,物理性地減少胃容量,增加飽腹感。較新式的內窺鏡治療另有內窺鏡袖狀胃成形術(內窺鏡縮胃手術),以內窺鏡縫合技術將胃壁折疊縫緊,模仿傳統縮胃手術的限制進食效果,但無需切除胃部。這些內視鏡治療均可逆性高、恢復期短,但要維持減重效果,仍需患者在飲食和運動方面持續配合。
對於中重度至重度肥胖患者,手術治療是目前最有效且具長期效果的治療方案。常見手術包括:
袖狀胃切除術(縮胃手術):透過將胃的大彎部分切除,使胃容量大幅減小,進食量自然下降。更重要的是,此手術亦降低胃部分泌飢餓激素(ghrelin)的能力,降低食慾,這種荷爾蒙變化有助患者長期控制體重,減少復胖風險。
胃繞道手術:將小容量胃囊與遠端小腸相連,繞過胃與部分小腸,不僅限制攝食,亦令食物更快到達小腸末端,同時促進腸道荷爾蒙(如GLP-1、PYY等)的分泌,增強飽腹感及改善血糖代謝。
縮胃十二指腸繞道手術:是其中一種效果顯著,同時技術更為複雜的手術。此手術結合縮胃手術與小腸重建,先切除胃的大彎部分形成細長的袖狀胃,再將十二指腸前段與遠端小腸相連,使食物繞過大部分的小腸。這樣的繞道會促使腸道釋放高濃度 GLP-1 與 PYY 等激素,不僅強化飽足訊號,還可顯著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與第二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由於改變腸道吸收途徑,繞道手術的減重與代謝改善成效最為明顯,但也需長期營養監察與醫療跟進,因此較適合極重度肥胖或合併嚴重代謝疾病的患者。
總體而言,肥胖症治療不應著眼於減重數字,更應以改善整體健康為目標。無論是藥物、內視鏡或手術治療,每種方式都有其應用條件與限制,需由醫生作出專業評估,以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隨著醫學進步,現今有不同方法幫助患者控制體重、改善共病、提升生活品質。但要達致長期成效,仍需患者積極參與,持續改善生活習慣,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如有任何疑問,應盡早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

專欄:浸醫與您
撰文:香港浸信會醫院外科專科醫生林展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