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 聯招

港大醫學院增傑出醫科學人專屬課程 必修AI料取錄30至50名精英

生活健康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自 2023/24 學年起推出「傑出醫科學人」(Distinguished MedScholar,簡稱 DMS)學習軌道,吸引頂尖學生修讀,成效理想。為進一步培訓本港醫科人才,港大醫學院宣布將於 2026 年度大學聯合招生辦法(聯招)增設「MBBS 內外全科醫學士(DMS 傑 出醫科學人)」專屬課程,編號為「JS6626」,現正接受報名。該課程沿用 MBBS 學額,預計錄取 30-50 名有志成為醫生科學家的精英學生,旨在為他們提供清晰及具競爭力的升學路徑。DMS 學生可於六年內獲取雙學位,直通博士之路,並可獲高額獎學金。同時,醫學院不斷優化醫科課程內容,以應對 AI 應用和癌症教學的迫切需求。

DMS 獨立課程編號 為培育未來醫學創新者宏觀部署

港大醫學院一直以擇優而錄原則錄取頂尖學生,入讀其醫學課程。自 DMS 課程推出以來,已提供結合臨床訓練與科研發展的卓越學習途徑,過去一年錄取 71 名優秀學生,包括香港中學文憑試 DSE 狀元(考獲 481 分或以上)及 IB 狀元,足證其在優秀學生中獲高度認受性與吸引力。為進一步鞏固 DMS 課程的定位和特色,港大醫學院於 2026 年度聯招中增設獨立 DMS 課程,彰顯其前瞻性與獨特性。

港大醫學院 聯招 (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提供)
(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提供)

香港大學副校長(健康)兼李嘉誠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表示:「港大醫學院一直以革新思維,引領 醫學創新及優化課程,以回應科技飛速發展及人口老化的挑戰。未來,我們既需要懂得應用 AI 等新 科技的醫生,也需要具備創新及探究精神的科學家,共同推動醫療模式的轉型與突破。為此,醫學院增設 DMS 醫學課程(JS6626),將有助我們聚焦培育醫生科學家,透過龐大的國際學術網絡、多元的跨學科資源和豐富的臨床醫學培訓,落實港大醫學院在培育醫學創新者與臨床科學家方面的宏 觀部署與長遠承諾。」

今年修讀港大醫學院 DMS 學習軌道的二年級醫科生陳臻誼(Emily)稱:「DMS課程為我們提供多元的學習體驗。當中的『精英師友計劃』不僅促進師生間的知識傳承,更讓我們在互動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她於去年入學時便由上消化系統外科醫生黃宇匡教授擔任其精英導師。Emily 稱:「今年夏天,我有幸隨黃教授到醫院實習,期間我有機會操作全柔性雙臂內視鏡手術機器人系統,在豬隻食道內模擬進行黏膜下剝離手術,令我大開眼界。」除了臨床體驗,陳同學亦積極參與推動社會公益,她於今年初更率領一班醫科同學攜手策劃港大校園捐血活動,推動捐血助人文化,成效顯著,更加深了她對醫學院的歸屬感。「我們親自製作宣傳短片,內容包括由網絡KOL講解捐血流程及注意事項,並邀得血友病及貧血病患者分享親身經歷,以真實故事喚起社會共鳴。」

DMS 課程特色

全球頂尖學府提供過百增插學科 六年獲取雙學位

DMS 學生可修讀結合 MBBS 課程與選 修的增插學位,六年內獲取兩個學位。DMS 可獲全球近 20 所頂尖學府取錄選修增插學位課 程,包括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以及美國的哈佛醫學院和哥倫比亞大 學等。DMS 學生可從逾 100 個涵蓋醫學及非醫學範疇的學士及碩士課程中,選擇心儀學科, 拓展國際視野。此外,DMS 學生亦可選擇留港修讀港大醫學院特設的「醫學研究碩士課程」 (MRes),畢業時同時獲得 MBBS 及 MRes 雙學位。同學透過前沿科研訓練與嚴謹的臨床 教育,可以成為全面的「醫生+科學家」。

博士學習軌道

學生完成一年實習後,有機會獲港大醫學院獎學金支持,前往世界頂尖學府 如英國劍橋大學或牛津大學等攻讀四年博士學位。醫學院現時亦與倫敦國王學院、多倫多大學、倫敦衞生與熱帶醫學院等聯合提供博士學位課程。博士學位畢業後,表現優秀者更有機會加入港大醫學院,擔任臨床助理教授(Clinical Assistant Professor),開展教學科研及醫學事業。

港大醫學院 聯招 (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提供)
(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提供)

精英師友計劃

DMS 課程特設「精英師友計劃」(Elite Mentorship Programme),由港大 醫學院教授、大學學者、以及公共衞生領域決策者組成導師團隊。2025/26 年的導師包括醫 管局行政總裁李夏茵醫生、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港大醫學院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 勇教授及孔繁毅教授等,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個人化指導,助他們全面發展。

行業領袖啟迪

港大醫學院積極拓展醫科生的國際視野,透過交流與實習讓學員獲取全球醫 療經驗。近年有一年級醫科生前往金邊兒童外科中心進行交流與臨床實習,亦有一年級學生 參加劍橋大學為期七周的布羅克暑期課程。學院亦致力聯繫各醫療領域的傑出畢業生,構建 專業社群,促進學術與臨床交流。此外,學生有機會參與業界領袖講座,如騰訊醫療健康總 裁吳文達博士曾分享 AI 驅動醫療創新的亞洲實踐,啟發學生從臨床、公共衞生與創新領導力 的交匯點探索未來醫療發展方向。

持續優化醫科課程 :「癌症醫學專修」應對本港人口老化

癌症是香港及全球「頭號殺手」,其防治需跨專科協作與長期管理。港大醫學院持續完善課程, 去年在「內外全科醫學士 140 課程」中增設為期八周的「癌症醫學專修」,旨在整合癌症知識, 讓學生深入學習。課程教授本港發病率高的七大致命癌症,包括大腸癌、肺癌、肝癌、乳癌等的 治療方法及病理知識,並安排四/五年級醫科生每周輪流於其教學醫院如瑪麗醫院、其他公立醫 院、港怡醫院及養和醫院腫瘤科學習,以增強他們的核心知識和能力。

劉澤星教授強調,課程特別注重「從病人出發」,提升同學的溝通技巧和全人護理。同學透過多 學科團隊會議、臨床跟診及小組教學,體現跨學科團隊的協作精神,親身了解病人的需求,為未 來的工作打好基礎。經過一年的實施,課程成效理想,學生受益良多,今年將繼續推行,並於今 年 10 月開始,引入臨床溝通培訓環節,增強醫科生傳達壞消息及臨終關懷討論的能力。

必修AI素養科目

為培育醫科生掌握現代臨床實踐所需的數字及 AI 基本知識,所有港大醫學院醫科生於明年必須 修讀 AI 素養科目,涵蓋數字健康、數據管理及 AI 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並著重探討其對病人護理、 科學決策及專業倫理的影響。課程設計充滿互動性,同學將透過臨床案例研討、辯論等,探索 AI 在實際情境中的運用,並檢視社會各界對 AI 爭議性用途的不同觀點,多角度分析相關議題,並 在課程作業中運用 AI 回應醫學查詢,評估其效能與限制。此新增科目旨在讓未來的醫科生能夠 適應快速變化的醫療環境,培養他們領導和推動安全、合乎倫理且有效的科技整合能力,為臨床 實踐作好準備。

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