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35歲女尿頻少飲水 腎功能退化如60歲 醫生推薦1款食物3個月成功逆轉
35歲女尿頻不敢飲水 成惡性循環腎功能如60歲
台灣腎臟科醫生洪永祥曾於當地節目《健康好生活》分享病例;一名35歲女患者因尿頻問題求醫,稱「一喝水就要頻繁上廁所」,因此在工作時不敢喝水,導致反覆的泌尿道感染。她曾接受抗生素治療,泌尿道感染問題一度改善,但頻尿問題卻愈加嚴重令她更加不敢喝水,形成惡性循環。經檢查發現,她的腎絲球過濾率僅有65ml/min(正常值約為100ml/min),相當於60歲婦人的腎功能,並確診為「膀胱過動症」。
醫生建議多飲水 配合1類食物處理膀胱過動
洪永祥醫生指出,患者腎絲球退化的原因是「喝水不足」。他建議先解決「膀胱過度活躍症」問題,才能打破惡性循環,讓患者能正常喝水,進而恢復腎功能。泌尿道感染引發的「膀胱過動症」與體內慢性發炎有關。醫生建議多吃富含植化素的食物,如各種顏色的蔬果和洋蔥,前者含有花青素、茄紅素、兒茶素等植化素,後者則富含硫化物,均有助於對抗炎症。
3個月後病情改善
3個月後,女子覆診時醫生發現其腎絲球過濾率上升至80ml/min,顯示腎功能逐漸改善,頻尿問題也減少。女事主指自己過去3個月遵循醫生建議,多食富含植化素和硫化物的食物,尤其是洋蔥。醫生補充,洋蔥除了含有硫化物,還富含維他命B、維他命C、膳食纖維、槲皮素和抗氧化劑,水分含量高,有助提升腎功能,確實能改善「膀胱過動症」及泌尿道感染問題。
膀胱過動成因未明 患者經常尿急或失禁
據香港中文大學何善衡泌尿中心資料,「膀胱過度活躍症」又稱為「膀胱過動症」。「膀胱過度活躍症」的成因不明,但大致是下泌尿道功能失常而引發的綜合症狀,如突發性尿急或尿急時無法忍耐並需要立即如廁,嚴重者或會因無法控制小便而導致尿失禁,部分患者同時有尿頻及夜尿徵狀。
正常的膀胱容量可以儲存約300-500毫升的尿液,當尿液儲滿時,神經系統便會發出尿意的感覺,通知我們是時候前往洗手間排尿。 但患有「膀胱過度活躍症」的患者,其膀胱儲尿液的功能出現問題,即使患者只儲存少量尿液時(50-100毫升),膀胱肌肉便會突然收縮,導致膀胱內壓力增加 ,引發突發性尿急徵狀,繼而引致尿頻及夜尿的情況。 嚴重患者更會出現因無法控制小便而導致尿失禁的情況。
膀胱過動病徵
- 尿頻(日間排尿八次或以上)
- 時常感覺尿急,有尿意,但通常排尿時尿量很少
- 夜尿(晚間起床排尿多於一次或以上)
- 因突如其來的尿急,引致尿失禁(急切性尿失禁)
膀胱過動不分男女 女性約40歲風險較高
很多人以為「膀胱過度活躍症」是女性及年老人士專利的疾病,其實任何年齡的人士,無論是男或是女,甚至小朋友均有機會患上;一般情況下,女性在年紀較輕時(約40歲)患病率稍高於男性,但隨著年紀增長,男性的發病率則會增多(70歲後),相信是因為年長的男性容易出現其他泌尿系統問題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導至繼發性「膀胱過度活躍症」的機會亦隨之增加。
尿失禁是「膀胱過度活躍症」的其中一項徵狀,當中約有1/3的患者會出現此情況,但女性患者出現尿失禁的比率較男性高(約50%),而約有16%的男性患者有此徵狀。
料40萬港人有膀胱過動 延誤治療恐致病情惡化
「膀胱過度活躍症」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疾病,據美國統計數字,其發病率與很多常見的都市病相約,如哮喘病,糖尿病及抑鬱症等,全球超過5000萬人患有此疾病。 而根據香港泌尿外科學會的資料顯示,估計香港現有超過40萬人受到「膀胱過度活躍症」的困擾。
雖然此疾病十分常見,但普遍市民對其徵狀及治療方法的認識卻十分不足。根據香港泌尿外科學會的數據顯示,90%的患者對「膀胱過度活躍症」並不認識,而更逾75%的患者從沒向醫生求診,而當中大部分人誤以為病徵屬正常的生理現象。由於這些錯誤的觀念及認知不足,令很多患者忽略問題所在,這不僅令病情耽誤,部份患者更可能因病情惡化而需要接受更複雜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