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皮膚癌:你必須知道的防護指南

皮膚護理
你可能曾經聽過這些說法:「皮膚癌不會致命」、「有黑色及不規則的痣就是皮膚癌」、「皮膚癌是老年病」、「夏天有搽防曬就安全」等。事實上,皮膚癌是香港第九大常見癌症,每年新增超過1000宗個案,2023年共有75人因此死亡,其中八成是惡性黑色素瘤。可幸的是,若能及早發現和治療,不但提高存活率,還可減少疤痕。

皮膚癌跟我有什麼關係?

皮膚癌的外觀多樣,不一定是黑色或不規則,有些甚至看似普通疤痕或濕疹等良性皮膚問題。其實,任何年齡都可能患上皮膚癌,因此防曬應從小做起。雖然大家都知道防曬的重要性,但不正確使用防曬霜或忽略其他防護措施,仍無法提供足夠保護。

皮膚癌的常見種類及特徵

基底細胞癌:華人患者多呈黑色,表面有珍珠光澤和微血管擴張,邊緣隆起或有潰瘍,生長緩慢
鱗狀細胞癌:通常呈紅色,表面粗糙角化,有時像潰瘍狀的腫塊
黑色素瘤:形狀不對稱、邊緣模糊、顏色深淺不一,並且在短時間內會明顯變大或變色。雖然此類較易轉移,但早期治療效果較好,存活率高。亞洲人常見於手掌、腳底等部位的「肢端型」黑色素瘤

其他罕見類型

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外觀像疤痕
血管肉瘤:看似血管胎記
乳房外佩吉特病(在陰囊部位):像濕疹
皮脂腺癌(在眼瞼位置):似囊腫

這些類型都容易被誤判,應提高警覺及及早求醫。

主要特徵:

  • 持續增生的腫塊或色素病變(特別邊緣不規則或潰瘍)
  • 難以癒合的傷口
  • 短期內變化的痣
  • 伴隨搔癢、出血等症狀
  • 指甲、手掌或腳底的色素病變

需注意的是,有些皮膚癌可能看似良性病變,如無色素黑色素瘤、呈粉紅色;而指甲黑色素瘤則可能被誤以為是甲下血腫或瘀血。

常見的迷思與真相

迷思:「我還年輕,不會得皮膚癌」

真相:童年時只要嚴重曬傷一次,成年後患上黑色素瘤風險會大增。因此防曬應從小做起,任何年齡都不能忽視。

迷思:「我皮膚黑,不需要防曬」

真相:深色皮膚僅提供防曬係數(SPF)3-5保護,仍可能受紫外線傷害。

迷思:「防曬係數(SPF)越高越好?」

真相:SPF50(98%)只比SPF30(97%)多阻擋1%紫外線。與其追求高係數,更應選擇「廣譜防護」或者PA+++的產品。

迷思:「早上出門前已搽過,不用補了」

真相:防曬會因流汗、摩擦而減弱,建設每兩小時補擦一次。

迷思:「搽防曬就足夠了」

真相:防曬霜無法100%阻擋紫外線,而大多數人只用了建議量的25-50%(2mg/cm²),防護力可能低於90%。而耳朵、後頸和腳背等部位常被忽略,建議配合帽子、太陽眼鏡、防曬傘等物理防護。

迷思:「只有去泳池或爬山才需要防曬,陰天不用」

真相:即使陰天,仍有80%紫外線穿透雲層。日常生活中也可能在高紫外線的環境中,如雪地可反射80%、玻璃會反射50%的紫外線。

迷思:「防曬加傘就萬無一失」

真相:預防皮膚癌還需定期每月自我檢查,尤其是高風險人士,如戶外工作者、免疫抑制患者(如腎移植者,罹患鱗狀細胞癌的風險增加65-108倍)、有家族史及曾曬傷者。此外,亦應避免曬日光床(35歲前使用者,黑色素瘤風險增75%)。

若皮膚出現異常變化或問題持續不退,應及早尋求皮膚科或整形外科醫生求醫。

香港浸信會醫院整形外科專科醫生王小圓。(圖片來源:香港浸信會醫院提供)
香港浸信會醫院整形外科專科醫生王小圓。(圖片來源:香港浸信會醫院提供)

專欄:浸醫與您

撰文:香港浸信會醫院整形外科專科醫生王小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