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鼻塞流黃綠色鼻涕不只是鼻敏感 長期忽視易致腦膜炎 注意6大症狀

鼻竇炎|鼻塞流黃綠色鼻涕不只是鼻敏感 長期忽視易致腦膜炎 注意6大症狀

耳鼻喉專區
【鼻竇炎/急慢性分別/成因/併發症】鼻塞流鼻水往往被誤以為是鼻敏感,但其實背後可能是患上鼻竇炎,一旦未能妥善治療,甚至有機會演變成眼窩蜂窩組織炎或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鍾耀基接受《日日健康》醫聊室訪問時指出,鼻竇炎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前者多與病毒或細菌感染相關,後者則與過敏、鼻腔結構異常或環境因素有關,提醒若長期出現黃綠色鼻涕、鼻塞、頭痛或嗅覺減退等症狀,應盡早求醫。

1. 甚麼是鼻竇炎?急性和慢性有何不同?

鍾耀基醫生指出,鼻竇是位於額頭、鼻樑、面頰和眼睛周圍的空腔,人體共有四對鼻竇,分別為額竇、蝶竇、篩竇和上頜竇。正常情況下,鼻竇內的黏膜會分泌黏液,負責吸附外界的污染物並排出到鼻腔。當鼻竇通道受阻時,便有機會滋生細菌或其他病原體,進而引發炎症,形成鼻竇炎。

急性鼻竇炎

通常持續幾天到幾星期,症狀包括高燒、流黃綠鼻涕、鼻塞、臉部脹痛、頭痛和牙痛等,一般只有單邊鼻竇出現症狀。

慢性鼻竇炎

會持續超過12星期,症狀較輕但更持久,會出現流鼻涕、長期鼻塞、鼻水倒流、濃痰、喉部不適等,患者一般較少感到疼痛,兩邊鼻竇都會受影響。

2. 鼻竇炎是由甚麼引起的?

急性鼻竇炎成因

主要與病毒、細菌感染有關:

  • 病毒感染: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為常見誘因,病毒導致鼻竇黏膜腫脹,阻塞鼻竇通道而引發急性發炎。
  • 細菌感染:病毒造成的黏液滯留可能引發細菌滋生,尤其在急性症狀未及時痊癒時,細菌感染會使病情加重或延長。

慢性鼻竇炎成因

通常與過敏、鼻瘜肉或哮喘相關:

  • 過敏反應:過敏性鼻炎(如對花粉、塵蟎或寵物毛髮過敏)長期引發鼻腔與鼻竇發炎,增加慢性化風險。
  • 鼻腔結構異常:鼻中隔偏曲、鼻瘜肉或鼻腔腫瘤等問題阻礙鼻竇通氣,引起反覆發炎。
  • 環境刺激: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二手煙或乾燥環境中,刺激鼻黏膜並導致感染機率提高。
  • 體質因素:免疫力較弱(如糖尿病患者),加上患有哮喘或牙齒感染等情況,均會增加慢性鼻竇炎發生機率。

3. 鼻竇炎的常見症狀有哪些?何時需要就醫?

1.鼻塞或流鼻水

鼻子不通氣或有濃稠鼻涕(可能呈黃色、綠色或帶血絲),在急性鼻竇炎中尤為明顯。

2.臉部脹痛

額頭、鼻樑、面頰或眼周感到脹痛或壓力,彎腰或轉頭時症狀加重。

3.嗅覺減退或喪失

嗅覺逐漸減退甚至喪失,在過敏或鼻腔結構異常的患者中尤其明顯。

4.頭痛

因鼻竇內部壓力升高,常引發前額或後腦部位劇烈疼痛,還有可能伴隨發燒。

5.咳嗽或喉嚨不適

鼻涕倒流至咽喉可能引發持續性喉嚨不適或夜間乾咳。

6.其他急性徵兆

牙齦疼痛(尤其是上額竇發炎時)、耳部有壓迫感或全身疲倦。

症狀與鼻敏感相似 持續10天以上要正視

鍾耀基醫生提醒,若症狀持續超過 10 天,並伴隨高燒(超過 38.5℃)、劇烈頭痛、臉部腫脹或視力模糊,有可能是感染擴散至眼部或腦部,須立即就醫以排除併發症。

需要注意的是,鼻竇炎與鼻敏感、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相似,但亦有區別。鼻竇炎患者會流出黃綠色、帶有臭味的鼻涕,而鼻敏感患者的鼻涕一般較清澈;鼻竇炎、上呼吸道感染有機會伴有喉嚨不適和發燒,而鼻敏感較少出現這些症狀。

4. 如何診斷與治療鼻竇炎?

診斷鼻竇炎時,醫生會先詢問症狀,按壓面部確認是否出現疼痛或腫脹,亦會為患者進行一些檢查,如鼻內視鏡檢查、X光檢查、電腦斷層掃瞄。

鼻竇炎的治療方案分為藥物和手術治療。一般情況下,藥物治療足以控制和緩解大部分症狀,只有在病情非常嚴重、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仍無效時,才會考慮手術。

針對急性鼻竇炎,醫生通常會處方抗生素消炎殺菌、止痛藥鎮痛退燒,以及滴鼻藥水減少黏膜腫脹,還會配合鼻腔清洗以舒緩鼻塞。而慢性鼻竇炎,醫生會處方類固醇噴鼻劑,幫助鼻黏膜收縮,使鼻腔長期保持通暢,同時配合抗組胺類藥物,控制流鼻水和鼻水倒流的情況。

5. 鼻竇炎可能會引發哪些併發症?

鍾耀基醫生提醒,若鼻竇炎處理不當,有機會引發一些併發症,炎症若影響眼睛,可能引致眼窩蜂窩組織炎,甚至使眼球含膿;若蔓延至腦部,則可能導致腦膜炎和顱底含膿。

由於耳朵、鼻腔和喉嚨相通,鼻水倒流或殘留的細菌可能進入耳朵,造成中耳炎或中耳積水,導致耳內脹痛不適,甚至影響聽力。

6. 如何有效預防鼻竇炎?

控制鼻敏感是預防鼻竇炎的關鍵,需要從日常生活中多管齊下:

  • 增強免疫力:均衡飲食,攝入富含維生素 C、E 及鋅等微量元素的食物;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適度運動,提高身體質素。
  • 保持鼻腔清潔:定期使用生理鹽水清洗鼻腔,減少黏液堆積。
  • 預防感冒:避免受到冷空氣刺激,少去人多封閉的場所,勤洗手防止病毒傳播。
  • 避免過敏原:遠離花粉、塵蟎、寵物毛髮等過敏原;保持室內清潔,定期更換床上用品。
  • 保持空氣濕潤:使用加濕器保持室內適度濕度,避免鼻腔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