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不快樂:孩子的讀白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點解成日都俾人話」。
這幾句是最近從青少年口中較常聽到的說話。有些人可能覺得他們的抗壓力低,只懂逃避問題與責任。但亦可以是他們對生活感到迷惘,不清楚自己的需要,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已故哲學家殷海光先生曾提出人生的四個層次,由物理層至生物價值層,先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繼而層層遞升至思考追求這些需要的文化,最終再談理想與價值。無獨有偶,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亦提出類近的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在他提出的五大層次中,生理需求為最低層的需要,其次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嚴需求和自我實現。基本上,低層的需要獲得滿足後,人們才會想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
在資源豐富的世代,人們毋須再操心如何滿足基本需要時,有人或會選擇安心停頓在某一層,也有人想往上層追求理想與道德價值,即使時代和文化未必與自身的思想價值相符。無論是哪一個選擇,不同年代的人或抱持不同的態度,有的亦不能理解對方的需求。
當與我們的青少年接觸時,發現在豐衣足食過後,有的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和認同,有的則想要自由自主。根據心理學家艾力遜(Erik Erikson)提出的「人生八階」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theory of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青少年時期容易面對身分混淆和自我認同的問題。發展自我認同意味着他們不再只跟隨父母的要求成長,而是開始堅持自己的需要與選擇,亦即踏入大眾所認為的叛逆時期。他們看似不接受父母的拘束,但同時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與讚賞;他們害怕被否定,亦容易自我質疑。他們既要獨立,又需要依賴和合適的帶領。這樣矛盾的存在,正正就是青少年期所面對的困難。
「其實呢一代已經好幸福,咩都有!我都唔明佢哋點解成日都唔開心。」
這是我最近在治療室中經常聽到的說話。的確,在父母的拼搏和努力下,比起物質並不豐裕的時代,現在的孩子們過得非常豐足。或許正正因為這種豐足,我們的孩子毋須再擔憂基本需求。他們可能迷惘於「還有什麼需要」,或者想追求另一層次的需要,例如追求理想、尊嚴和自我實現。如上所述,成長於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層次需要和追求。當身處不同年代的我們只透過自身的成長與經歷去理解青少年的時候,對方或會感到不被明白、被否定和被批判。唯有站在青少年的角度觀察與感受,我們才能更理解他們面前的困難和無助。
聽來有點諷刺,但豐衣足食的確未必等於快樂富足。也許,面對不同年代和文化價值的青少年,有效的理解和聆聽他們行為背後的需要,才是真正能夠幫助他們面對自我質疑的聲音。但願我們都能放下自身的經歷與想法,成為他們的同行者,支援他們的情感需要,以及領導他們奔往屬於自己的未來,並展現自己最大的潛能。
專欄:心窗解密
撰文: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伍靜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