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目擊嚴重事故易致抑鬱 醫生拆解5類人士情緒自救法
廣告
大埔宏福苑五級火震驚港人,無論是曾經身處現場還是單純收看網上資訊,相信都被驚人死傷數字所震懾,產生不案、傷痛,甚至是抑鬱。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陳仲謀醫生就根據受事故不同程度影響,而可能出現情緒問題的人分為5大類,並逐一講解其可能遭遇的具體問題及處理方法,即使遠離事發現場、僅留意網上資訊的人亦可能包含其中。
面臨嚴重事故 5類人或出現情緒問題
1.等待者
泛指親友仍然身處火場而生死未卜,心急如焚的人。這種人內心難免會產生大量焦慮情緒,心中充滿負面想像。陳醫生建議最好有家人陪伴在等待者身邊,提供安慰之餘亦要提供基本照顧,因等待者往往會忽視自身需要如不吃不喝,又或者做出各種決定,因此身邊最好有親友陪伴在側。
2.劫後餘生者
指一度面臨危機而僥倖獲救者。陳醫生指有研究發現,分別有8%及12%的男性或女性,在面對此情況後會患上創傷後遺症(PTSD),症狀包括在腦內反覆回想起威脅發生情況,稱為「記憶回閃」(Flashback),又或者對「火」或「消防車聲」會隨即產生恐懼,上述情況都屬於精神科症狀。陳醫生建議如遇上述情況,毋須等待病症持續不止,應立即向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求助。
3.哀悼者
意指有家人或親友在事故中離世。陳醫生指人在失落時會經歷多個心理歷程:包括:
- 心理休克期:精神處於混沌,無法集中,是最容易做出錯誤決定的時期,建議親友應提供陪伴及安慰。
- 否定期:即否認已發生悲劇的事實。
- 憤慨期:心理上出現憤怒與怪責;起初可能是對外(承建商、建築工人),然後可能轉為對內(怪責自己將家人獨留家中)。
- 抑鬱期:如情緒低落、自責。陳醫生指這時期的人有可能出現尋短傾向,進而罹患抑鬱症,一旦發生此情況務必立即求醫,否則好有可能會做傻事。
- 接納期:一般需要時間沉澱才會進入接納期。
4.相關人士
泛指同樣曾身處現場,但未有遭受切身威脅的人士。陳醫生指這類人亦可能出現被創傷後遺症稍為輕微的症狀,即「適應性情緒障礙」。這類人同樣可能出現記憶回閃,雖然程度較為輕微,但日常生活同樣會被慘劇打亂而陷於徬徨。對於這類人士,陳醫生指相比起物質上的提供,情緒支援可能對這類人更為重要。
5.其他市民
如果自身所居住樓宇外牆亦有維修情況而搭有棚架,一般人好容易產生過度緊張情緒。陳醫生指這情況實屬人之常情,但處理問題時應避免意氣用事,以免過度遷怒於人。
最後亦是最大的群體,亦即得知事故發生的廣大香港市民。面對一直增加的傷亡數字,陳醫生指自己與一般市民同樣感到痛心。他建議各位審視自身能力,如果有能力提供協助的話不妨繼續留意新消息,否則陳醫生建議大家暫時離開傳播媒體,先照顧好自身情緒健康才有可能協助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