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識破腦部變化 精準診斷守護認知健康
多種認知障礙症 雙追蹤劑正電子掃描全面評估
認知障礙症成因多元,不同類型治療方案各異,除了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還包括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體失智症等。現時臨床可透過雙追蹤劑正電子掃描技術,提供全面評估,協助準確診斷病因,以制定有效治療方案。
一、澱粉樣蛋白正電子掃描(Amyloid PET)
阿茲海默症的元凶是腦內積聚的「β-澱粉樣蛋白斑塊」,這種異常蛋白會損害腦細胞,導致認知功能逐步衰退。
澱粉樣蛋白正電子掃描能直接「透視」腦內是否存在這些異常蛋白,更可在患者出現明顯症狀前已偵測到病變,讓醫生及早介入。有不少個案的患者僅表現出輕微健忘症狀,家人都以為只是年紀大,但掃描已顯示腦內有異常蛋白積聚,確診為早期阿茲海默症。
二、去氧葡萄糖正電子掃描(FDG PET)
大腦不同區域負責不同功能,例如記憶、語言、判斷力等,各類認知障礙症影響的腦區亦不相同。
去氧葡萄糖正電子掃描透過評估腦細胞的葡萄糖代謝,反映各腦區退化程度,讓醫生藉此區分患者屬於哪種認知障礙症。例如阿茲海默症主要影響顳葉和頂葉,而額顳葉型失智症則集中影響額葉和顳葉前部。準確分類認病因,有助醫生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哪些人需要接受正電子掃描?
並非所有認知障礙症患者都必須接受正電子掃描。若出現以下情況,建議諮詢醫生評估:
1.早發症狀,65歲前發病
年紀較輕已出現認知衰退,建議進行檢查及早判斷病因。
2.症狀不典型,難以確診
有些患者表現不符合阿茲海默症的常見模式,例如語言能力明顯下降、性格出現大變,但相對上記憶尚可,這時可利用正電子掃描排除其他病因。
3.傳統治療效果欠佳
若患者使用傳統認知障礙症藥物後病情未有改善,可能需重新評估。
4.考慮接受新型治療
近年出現的「抗澱粉樣蛋白治療」能清除腦內異常蛋白,延緩病情進展,但僅適用於確診有異常蛋白積聚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接受此治療前,需要先進行澱粉樣蛋白正電子掃描,又或者透過具侵入性的腰椎穿刺抽取腦脊液作化驗,以確立病因。
檢查流程安全簡便
正電子掃描屬非侵入性檢查,過程如下:
- 靜脈注射微量放射性追蹤劑
- 休息約1至1.5小時,讓追蹤劑分布至腦組織
- 進行掃描,約15至20分鐘
- 由專科醫生分析影像並提供報告
整個過程安全,所用的放射性劑量極低,不會影響身體。
及早診斷 把握治療黃金期
不少家屬反映,長輩經常出現以下情況:找不到鑰匙、錢包,懷疑被人偷竊;忘記關火、關水喉;短時間內重複詢問同一問題;忘記與家人、朋友的約會;忘記服藥、重複服藥──這些都可能是認知障礙症的早期警號。
隨著抗澱粉樣蛋白治療的出現,早期診斷變得更為重要。這類藥物在發病初期效果最佳,能清除剛形成、尚未造成嚴重傷害的異常蛋白,延緩腦部退化。若延至中後期才治療,腦細胞已大量受損,治療成效亦大打折扣。若發現家人出現類似情況,應盡早求醫並安排專業評估,透過正電子掃描及早診斷,把握治療黃金期。
專欄:浸醫與您
撰文:郭星翰醫生 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