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窗解密 螢幕時間

螢幕時間與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數碼世界中尋找平衡

腦神經及精神健康
螢幕已與現代生活密不可分。科技固然帶來教育與娛樂功能,但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子女與電子產品建立健康關係實屬不易。最近我深刻體會這個議題的重要性,其一是因為觀看了熱播劇集《混沌少年時》,以及筆者就讀初小的兒子跟我分享同學推薦的「有趣短片」後,我發現影片充斥著性暗示、暴力和毒品的內容,根本不適合孩童觀看。

這讓我開始思考:多數家長究竟如何管理子女的電子產品使用?在制定使用規範時,又會面臨哪些挑戰?

《混沌少年時》的家長在悲劇發生前,他們都未有留意網絡世界如何影響子女。事實上,坊間流行不少關於兒童螢幕使用的迷思,令家長混亂。首先是「越早接觸越擅長科技」的迷思。事實上, 18個月以下幼兒的螢幕時間並無認知發展上的益處。有趣的是,一項南美洲研究顯示,18個月至4歲幼兒平均每日使用螢幕達2.25小時,卻有82%家長對此毫不擔憂。真正的科技素養應奠基於創造力培養,如程式設計或創作,而非被動接收內容。

第二個迷思是「螢幕有助學習」。研究數據顯示,被動觀看(如YouTube自動播放)對幼童的學習幫助有限,而互動式教育應用程式在適度使用(建議每日30分鐘)並結合實體操作(如配合數學APP使用積木教具)時可能有效,但紙本閱讀在深度學習與知識保留方面仍具明顯優勢。

第三個常見誤解是「電玩與社交媒體對社交發展是重要的」。實際上,線上遊戲聊天無法替代面對面互動中細微的表情辨識、語調變化及同理心培養。研究更發現重度遊戲玩家不僅在現實中的朋友較少,孤獨感指數也明顯偏高。當然,特定主題的線上社群(如機器人愛好者團體)有存在價值,但絕不應取代真實的人際互動。

螢幕本身並非洪水猛獸,問題在於使用方式與時間管理。電子世界,特別是網上遊戲的即時獎賞機制,令人容易產生依賴。如此女出現以下情況,可能代表過度使用,包括關閉螢幕時,子女情緒崩潰、攻擊他人或自殘、對其他活動失去興趣、難以專注於學習,甚至出現睡眠問題。

家長可考慮在引入新的電子產品前,先行商討使用規範,訂立書面協議並建立獎懲機制。若出現負面影響,不妨考慮實施為期數天至一週的「螢幕排毒」,即不用電子產品。

協議可包含甚麼內容?首先,應建立符合發展階段的使用時間,如2-5歲幼兒每日限用1小時高品質節目,學齡兒童則區分平日1小時與週末2小時的時限,並於睡前1或半小時禁看螢幕。

其次,要規劃「無螢幕」的時空區域,包括用餐時段禁用,臥室禁止電子設備過夜,考試期間減少娛樂性使用等等。

內容品質的把關同樣重要,應優先選擇具教育價值的互動式內容,而非放任無目的滑動瀏覽。更關鍵的是建立內容過濾機制,防止子女接觸不當資訊。家長的身教影響也不容小覷。子女會敏銳觀察父母的手機使用習慣,因此,建議家長在家庭時間也限制使用手機。最後要強調的是,科技使用沒有絕對的好壞標準,關鍵在於建立適合家庭特性的管理,隨著子女成長階段調整規範,保持開放溝通及適度彈性。

專欄:心窗解密

撰文:辛蔚嫺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其他參考:

Screen Time and Children – AACAP
https://www.aacap.org/AACAP/Families_and_Youth/Facts_for_Families/FFF-Guide/Children-And-Watching-TV-054.aspx#:~:text=For%20children%202%2D5%2C%20limit,about%20and%20use%20parental%20controls

Pedrouzo, S. B., Peskins, V., Garbocci, A. M., Sastre, S. G., & Wasserman, J. (2020). Screenuse among young children and parental concern. Archivos Argentinos De Pediatria, 118(6),393–398.https://doi.org/10.5546/AAP.2020.ENG.393

Smith, M., Jaine, R., Stanley, J., Gage, R., & Signal, L. (2023). Watching the watchers:assessing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children’s screen time using wearable cameras. 136(157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