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窗解密 複雜性哀傷 當失去成為心中的刺:如何帶著哀傷活下去

當失去成為心中的刺:如何帶著哀傷活下去

腦神經及精神健康
在香港這個步伐急促的城市裡,我們總習慣把「失去」藏進心底——親人離世、伴侶離散、健康驟逝都是失去,而面對失去的反應在心理學中稱為「Grief」。這些離別像一根在深處的刺,輕輕一碰就痛,但又不容易拔掉。我常聽到這樣的故事,而K女士的經歷,尤其讓我深刻。

哀傷,是一場複雜的情緒風暴

心理學中,哀傷從來不是單一的情緒。它像一團糾結的線,混雜著悲傷、憤怒、愧疚、麻木,甚至解脫。這些感受可能輪流湧現,也可能同時爆發。有人因伴侶離世而自責「當初若多做些什麼」;有人因寵物離開而憤怒「為何上天如此不公」。這些都是自然反應,如同身體傷口需要時間結痂,心靈也需要過程消化失去。

然而,當哀傷過於強烈或持久,影響日常生活時,便可能成為「複雜性哀傷Complicated Grief」。當事人會陷入強烈的思念、否認現實,甚至出現幻覺,認為逝者仍在身邊。他們的世界彷彿停滯在失去的那一刻,無法前行。

K女士與寶寶:未被療癒的舊傷

K女士的小狗寶寶離世已三年多。寶寶離開前的一年體弱多病,K辭去工作全心照顧,卻因在洗澡時,錯過了在牠最後一刻的陪伴,從此K認定自己是「失職的主人」。她不敢洗澡、日夜顛倒,總感覺寶寶仍在家中等她。親友勸她「再養一隻狗」或「看開點」,反而讓她更孤獨——因為對她而言,寶寶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在治療中,K逐漸揭開更深層的傷痛。童年時父母離異,她不情願與父親及他的新家庭同住,而妹妹卻能跟隨母親。成長中的孤獨與被遺棄感,讓她從未覺得自己「值得被愛和重視」。直到寶寶出現,對K而言,寶寶是世上唯一會等待她、需要她和珍惜她付出的人。這讓她初次感受到安全與價值。寶寶的離去,不僅是失去寵物,更是摧毀了她好不容易建立的情感支柱。

療傷,從接納自己的傷口開始

有時候,哀傷的深處往往與過去的未癒合傷口相關。要走出陰霾,需先正視這份連結。在心理治療中,K重新詮釋「失去」,看見自己作為主人的付出,而非聚焦於最後一刻的缺席;也透過書信,讓她對寶寶表達未說的話,釋放自責。同時,她從小事開始接觸外界,例如短暫散步,逐步找回生活節奏。

給正在經歷哀傷的你

若你或身邊人也因失去而停滯,請記得,哀傷無須「盡快走出來」,壓抑情緒只會延長痛苦。尋找理解你的人傾訴,或加入哀傷支持小組,讓自己不必獨自承受。不必急於「取代」逝者,但可嘗試讓生活慢慢注入其他色彩,在懷念的同時,也為自己打開新的可能。

K女士仍在療癒的路上,但她開始明白:寶寶帶給她的愛與療癒,不會因離別而消失,她慢慢懷抱回憶繼續前行。

人生難免失去,但我們永遠可以選擇,如何與心中的哀傷溫柔共存。

專欄:心窗解密

撰文: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辛蔚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