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心理健康 由培養好習慣開始
輔導案例
在輔導個案中,受環境轉變影響屢見不鮮。例如有從事銀行客戶服務員,擔心工作逐步被AI chatbot的自動化系統取代;又如從事餐廳、為客人親自落單和收款的店員,擔心被自助點餐和自動繳費功能取代。即使目前尚未面臨被裁員的情況,他們已開始對自身能力及擁有的技能心生疑慮,面對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感到措手無策。這些頓然讓人思緒紊亂、心情沉重,俗語說:「瞓唔安,食唔落」。所以要睡得著,吃得好,維持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何謂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泛稱精神健康。世界衛生組織 (WHO) 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種蘊藏心理幸福或福祉 (well-being) 的狀態,當我們心理健康時,不但可以有效應對生活壓力,亦能發揮自身潛能、積極投入學習和工作,並為社會帶來貢獻。它具有內在 (intrinsic) 和工具性 (instrumental) 的價值,是福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心理健康不僅是指人沒有心理疾患,更是指人的心理處於一種良好的狀態。
想擁有心理健康 需要建立良好的「MRR」生活習慣
1.培養正面思維 (Mind)
每個人都有自己慣常的處事思維,久而久之,這種思維方式會套用在生活上所面對的大部分事情上,有時會產生不易察覺的盲點,或忽略了別人不同的觀點。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時,就是檢驗我們慣常思維能否有效處理當下問題的關鍵時刻。若然思考過程中不自覺地持續出現負面思想和情緒,就要幫助自己靜下來,重新思考事情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和方向,逐步建立更廣的思維,提醒自己仍有改變空間。建立這種思維習慣後,面對困難時便不容易被負面思想主導,並能保持客觀的思考角度,這就是培養正面思維的好習慣。
2.保持與人聯繫 (Relationship)
人與人的關係好比一個存款戶口,存入的是良好的情感,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師生情等。當我們持續存入深厚的情感關係,可以讓人應對壓力時,擁有一個強大的個人支持系統 (Support system)支撐自己。想像一下,若然今天工作被上司責備,放工後能有好友聆聽自己的煩惱,壞心情或許能減退一點。人與人的關係需要時間建立,日常生活中常保持聯繫,當身邊人了解自己的性情和需要,才會懂得如何彼此幫助。
3.學懂適時放鬆 (Relax):
生活的困難和壓力,有時不能預計。所謂「積穀防饑」,心理健康也如是,而不是只在面對壓力時才開始照顧。日常生活裡,我們可透過多姿多彩的興趣或嗜好,例如浸浴、泡飲品、輕鬆散步、運動、煲劇、逛街等,為自己調節情緒和充電。懂得放鬆的人,較容易享受生活,也能輕鬆應對壓力和接受環境轉變與挑戰。一旦遇上心情欠佳時,也較能隨之以不同喜好,幫助自己放鬆減壓。
當我們持續養成「MRR」的生活習慣,便能在面對壓力與挑戰時,更從容地應對,維持心理健康及回復生活平衡。
如欲了解更多,歡迎向香港浸信會醫院心理健康及輔導中心查詢。
https://www.hkbh.org.hk/services-overview/counselling-services/

專欄:浸醫與您
撰文:香港浸信會醫院心理健康及輔導中心邱敏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