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抗精神病藥增罕見副作用機會 女性婦科癌症風險幾乎倍增

港大研究|抗精神病藥增罕見副作用機會 女性患婦科癌症風險幾乎倍增

腦神經及精神健康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今日(4日)公布,透過跨專科合作,結合嚴謹的流行病學方法,分運用醫管局全港性大數據,分析逾九萬名精神病患者的用藥情況,揭示部分抗精神病藥物或增加罕見副作用風險。研究發現,長期服用會導致泌乳素升高的藥物,女性患者患婦科癌症風險幾乎倍增;而使用氯氮平的患者則有較高感染機會,特別是年長人士。研究團隊建議醫生加強監測及疫苗接種,並因應個別風險調整用藥方案。

抗精神病藥或增婦科癌症風險

研究團隊分析超過八萬名首次使用抗精神病藥的本港女性,發現長期服用會導致泌乳素升高的藥物(如利培酮、氟哌啶醇等),患婦科癌症(包括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的風險較使用非泌乳素升高型藥物者高出近一倍。換算而言,每2,300名女性長期服用此類藥物,預計會多出一宗婦科癌症個案。

研究指出,雖然這屬罕見風險,但對於有家族病史或屬高風險群組的女性,該結果有助醫生與病人共同制訂更審慎的用藥及監測計劃,包括定期檢測泌乳素水平及進行婦科檢查。

氯氮平使用者感染風險上升

另一項涵蓋逾一萬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發現,使用強效抗精神病藥氯氮平的患者,其感染風險(包括呼吸道感染及腸胃炎等)比服用奧氮平的患者高出約25%。以實際數據計算,每100名使用氯氮平的患者中,每年約增加1至2宗感染個案。

這種風險在55歲以上患者尤為明顯,他們每年因感染求診的比例顯著高於年輕患者。研究建議臨床醫生在處方氯氮平時應加強感染監測,鼓勵病人接種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並在出現初期病徵時及早處理。

研究團隊表示,這些研究成果可協助制定更具針對性的臨床指引。例如,對高齡女性或有婦科癌症家族史者,可優先選用非泌乳素升高型藥物;而氯氮平使用者則應加強呼吸道症狀監測及疫苗接種安排。

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兼臨床醫學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助理教授黎子駿教授表示:「我們建議與衞生當局、醫管局及監管機構合作,建立『即時學習型』藥物安全系統,將大數據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臨床指引與政策,提升本地乃至全球精神科用藥安全。」

香港大數據研究影響歐洲藥物監管

研究團隊早前亦曾利用香港大數據發現,氯氮平或與血液惡性腫瘤(包括白血病及淋巴癌)風險輕微上升有關。該結果已於2025年2月被歐洲藥品管理局藥物風險評估委員會(EMA PRAC)正式引用,促使藥廠需提交更多安全數據並更新產品資訊,顯示香港研究對全球藥物監管的實質影響。

黎教授強調:「香港的大數據具備完整、資料連續性高且覆蓋全人口的獨特優勢,是全球少數能精確量化罕見藥物不良反應的平台。透過這項研究,我們希望幫助解讀臨床情況中的相對風險與絕對風險,並提出可執行的監測與預防建議,讓患者受益於高效藥物,同時有效管理潛在風險。」研究結果分別刊登於國際頂尖精神醫學期刊《World Psychiatry》《The Lancet Psychiatry》,為本地及國際精神科用藥安全提供重要依據。

精神病藥 由黎子駿教授(右)領導的港大醫學院科研團隊透過跨專科合作,分析本港大數據揭示抗精神病藥物增罕見副作用風險。(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
由黎子駿教授(右)領導的港大醫學院科研團隊透過跨專科合作,分析本港大數據揭示抗精神病藥物增罕見副作用風險。(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

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