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 情緒病 精神健康|張建聲曾患情緒病與自己心聲爭論 常自言自語恐患人格分裂? 互有利弊5種情況應求醫

精神健康|張建聲曾患情緒病與自己心聲爭論 常自言自語恐患人格分裂? 互有利弊5種情況應求醫

腦神經及精神健康

廣告

陳奕迅早前在巡迴演唱會紀錄片中自爆曾患焦慮症,程度甚至要食藥治療,消息引起大眾對藝人精神健康關注。曾於網劇《反黑》中飾演「招積」一角、現年42歲的張建聲亦於社交平台上公開自身情緒病經歷,甚至曾同時身患人格分裂等3種精神病,但就因擔心受人歧視而「收埋自己」,病情同樣令人關注。

同時身患3種精神病 呼籲有病應及早求醫

張建聲日前於社交平台透露,指自己幾年前亦曾經歷情緒問題,情況嚴重到需要求醫,其後確診患上廣泛性抑鬱症、焦慮症及人格解離症。他公開2022年求診後的醫生證明,指經過幾年治療後已治好兩個病症,目前只餘下抑鬱症未「斷尾」。帖文中他又提醒網民,自己所患的精神病對都市人而言並非罕見,

「有病求醫,千萬不要拖延。」

精神健康 情緒病 (圖片來源:張建聲IG)
(圖片來源:張建聲IG)

情緒病藥物有副作用 身形暴漲「有苦自己知」

張建聲過去為角色曾多次增肥減肥,但患上情緒病後身形變得難以控制;藥物副作用之一是減慢新陳代謝,以往可以輕鬆減磅,現在就要付出3倍的努力之時間進行,這亦是近年他身形暴漲的主因,

「當你取笑別人外貌的時間,你知道他正在受苦嗎?你可以不愛,但請不要傷害。」

精神健康 情緒病 (圖片來源:張建聲IG)
(圖片來源:張建聲IG)

張建聲續指病發時除了精神情緒,就連身體亦會出現運動性緊張,出現情緒高昂而不能放鬆、明顯的顫抖或面部表情突變。他自然拍攝工作期間發病往往自能用藥自救,

「我是一名演員,不允許演出時失準,亦不想拖累劇組。」

精神健康 情緒病 (圖片來源:張建聲IG)
(圖片來源:張建聲IG)

怕被人笑「黐線」 情緒爆發難傾訴

為免影響他人,他指自己發病時只能食藥並「躲到一旁令自己冷靜一下,出來的時候繼續笑面迎人。」

他又直言「不想讓別人覺得我『精神病、黐線』,而怕了用我去拍戲」,即使有情緒問題都只會對身邊人講。至近期,張建聲自言多次求醫後精神及身體狀況已大有改善,著大家毋須擔心。

「我好喜歡演戲,希望可以當一輩子演員。」

精神健康 情緒病 (圖片來源:張建聲IG)
(圖片來源:張建聲IG)
精神健康 情緒病 (圖片來源:張建聲IG)
(圖片來源:張建聲IG)

曾與自己「心聲」爭論 拆解人格分裂特徵

針對患解離症經歷,張建聲指自己有段時間很容易忘記曾發生的事,例如與友人曾共事3個月,相隔1年後已對對方毫無印象。他又指自己曾有「心聲嘢」,導致自己與自己爭論。據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資料,「解離性身份障礙」(DID)有時俗稱「人格分裂症」,舊稱「多重人格障礙」,是一種國際認可的精神科診斷。

解離症的成因與童年逆境、心理創傷有密切關係;有跨文化的流行病學研究指出,DID在一般人口裡的盛行率約為1%,數字與精神分裂相若,同時在特定群組如精神科病人或急症病人身上出現率較高。根據資料,DID的病徵包括:

  • 記憶層面:無法回憶起一些重要的個人資料或經歷
  • 身份認同:出現2個或以上、明顯不同的身份部分/人格部分/交替人格

自言自語未必屬精神病 醫生:有助提高認知、自我反思

不少人都有自言自語經歷,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生黃軒曾指出,「自言自語」不過是將自己的思想、感受或情緒以口頭的形式表達出來,一般人在整理思考、感到孤獨或需要自我安慰時都容易會自言自語,而長期的自言自語甚至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協助自我反思甚至解決問題,故經常「自己同自己講嘢」不一定是罹患精神病。

情況嚴重或與5種精神病有關

黃醫生續指,自言自語的頻率、形式及目的因人而異,如果行為對個人生活造成負面影響,例如自言自語地罵人、作人身攻擊、破壞家庭/工作/人際關係,甚或產生更多心理健康問題如失眠甚至幻聽,就可能與以下5種精神病有關:

1.精神分裂症

自言自語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之一。患者可能聽到內心的聲音或對話,並以自言自語的形式回應。

2.躁鬱症

在躁狂或重度抑鬱時,患者可能會出現自言自語的行為,包括內心對話、自我指令或情緒的表達。

3.自閉症譜系障礙

自閉症患者,可能表現出內心對話的行為,他們可能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時自言自語。

4.大腦損傷或腦退化性疾病

某些大腦損傷或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病或帕金森病,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自言自語症狀。

5.焦慮症

某些焦慮症狀,如強迫症,可能導致患者在內心進行反覆的對話或自我確認的自言自語。

圖片來源:張建聲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