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 精神健康 成年的年青人?年青的成年人?

成年的年青人?年青的成年人?

腦神經及精神健康

十八歲生日快樂!

踏入十八歲,搖身一變,成為了法律下的成人,擁有更多自由,亦背負更多責任。在學業、家庭及人際關係與社會期望的壓力下,許多青少年在邁向成人的關鍵階段中,都會面臨心理健康挑戰。世界衞生組織在2024年的報告中估算,全球十至十九歲青少年中,每七名便有一名患有精神障礙。

我是誰?

青少年時期是建構身分認同的重要階段。他們透過探索自己的價值觀、同伴關係、信仰、興趣、職業抱負等,試圖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在整合各種自我面向的過程中,青少年或許會因社會期望與自身願望有落差而懷疑自己,從而經歷身分認同危機、感到迷茫,甚至出現抑鬱或焦慮情緒。在這個時期,青少年渴望獨立,卻同時需要安全感和認同感。

面對家中孩子逐漸長大成人,家長也同時在尋找照顧者以外的角色。如何平衡他們對獨立的需求以及對家庭支持的依賴,是各個家庭成員都需要學習的課題。

誰是朋友?

同伴關係在青少年生活中佔據重要位置。他們渴望得到接納和認可,友誼的建立、維持和破裂,均對青少年情緒產生影響。在這個世代,社交媒體提供表達自我的空間,打破結識朋友的地域界限,同時卻也助長「比較心態」的萌芽。

如果青少年機不離手,沉迷瀏覽他人生活的「完美」瞬間,或過度追求「Likes(讚好)」與「Followers(追蹤者)」,甚至把數字當成衡量自己價值的標準時,就會容易變得自卑和焦慮。各種朋輩壓力,無論現實生活上,甚或是網絡上的排斥和欺凌,都可導致自尊心受損,甚至引發各種情緒狀況。

兒科?成人科?

十八歲以下的求診者在公立醫院中,如非有其他特定專科需要,一般會被轉介至兒科接受治療。當面對精神科相關醫療需求,兒童及青少年與成人的求醫過程也大相徑庭。醫院的精神科服務分為成人精神科與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患者在成年之前,覆診預約、求醫過程、藥物的調整與管理,以及不同專科和專職醫療服務的轉介,都需要經家長或監護人同意。可是,當他們一夜成為成年人之後,便突然要獨自作出不同決定。

為協助患者好好適應踏入成年人的階段,醫護團隊會協助他們提升對自我精神狀態的理解,例如了解自身情緒表現,需要注意的身體症狀等,讓患者有能力判斷是否需要尋求支援。團隊亦會深入教導他們自主使用和管理藥物、認識各種社會資源及求助途徑,讓他們進入成人醫療制度時,能有效獲得所需支援。一些國家和地區甚至設有專門照顧這個年齡層的精神科團隊。

無論是「剛成年的青年人」或是「還年輕的成年人」,他們在此年齡過渡期的經歷將直接影響未來的社會融入與個人幸福。社會能多一點包容和諒解,便是對他們莫大的支持。

醫管局 精神健康 為協助患者好好適應踏入成年人階段,醫護團隊會協助他們提升對自我精神狀態的理解,例如了解自身情緒表現,需要注意的身體症狀等,讓患者有能力判斷是否需要尋求支援。(圖片來源:醫院管理局)
為協助患者好好適應踏入成年人階段,醫護團隊會協助他們提升對自我精神狀態的理解,例如了解自身情緒表現,需要注意的身體症狀等,讓患者有能力判斷是否需要尋求支援。(圖片來源:醫院管理局)

專欄:輕鬆講‧醫事Talk

撰文: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精神科副顧問醫生陳樂欣醫生

圖片來源:醫院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