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會好嗎?與情緒低落有何分別?注意5類人屬高危 2招跳出情緒漩渦
抑鬱症會好嗎目錄
1.抑鬱症與一般的情緒低落有甚麼區別?
每個人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這些情緒或會隨時間過去、因事情緩和而好轉,或不會明顯影響日常生活。然而,抑鬱症發作的患者的負面情緒會持續兩週以上,感覺會像落入一個漩渦而難以自拔,伴隨著無助感或自殺意念。同時,抑鬱症通常伴有失眠、嗜睡、食慾驟變、注意力分散等症狀,甚至出現幻覺;一般情緒波動無前述生理干擾。抑鬱症患者難以透過自我調整或轉移注意力緩解,若缺乏適當治療,問題可能持續或者變得更嚴重。
2.抑鬱症的主要成因有哪些?
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抑鬱症,其潛在成因複雜,當中包括遺傳、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亦有可能是由於眾多因素集合而成。
抑鬱症其實是腦部的疾病,牽涉大腦神經傳遞物質和結構的改變。大腦是由極多個神經元所組成,神經元的信息傳遞有賴於神經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褪黑激素等。這些傳遞物質調節著我們的動力、集中力和對於事物的興趣。當這些神經傳遞物質水平因為遺傳、身體或壓力等因素而失衡時,便會出現抑鬱焦慮的癥狀。
另外,在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方面,抑鬱症患者大腦的的杏仁核(一個產生情緒功能的重要結構)對負面情緒的反應過份活躍,導致種種抑鬱的情緒反應。另外,長期的壓力會影響大腦的海馬體(一個重要記憶功能的結構)的體積,從而道出為何抑鬱症患者的記憶力會有所影響。
以下是一些可能引致以上的生理和腦部變化的相關因素:
- 生理因素:身體疾病例如神經系統疾病及腦損傷(如外傷或中風)、甲狀腺功能失衡、慢性疾病、癌症也和抑鬱症有關係。另外,婦女在產前產後的生理和荷爾蒙變化亦會令她們特別容易患上產後抑鬱症。濫用酒精或藥物(如大麻)或會直接干擾神經遞質平衡,導致情緒調節機制紊亂,進而誘發抑鬱。
- 心理因素:缺乏安穩的童年經歷和經歷創傷後引發負面情緒失衡,也會引發以上所提及的大腦神經迴路病變。認知偏差如非黑即白式判斷、過度追求完美、過度放大缺陷及自我負面標籤等,經常出現這些負面思考的人較容易患上抑鬱症。
- 環境因素:日常環境或生活經歷帶來的壓力與衝擊,如失去摯親、人際關係不順、工作或家庭壓力、財務或健康問題等,都會產生壓力,進而誘發抑鬱症。
- 遺傳因素:家族成員中如有人患有抑鬱症,患病的機會亦會較高。
3.哪些人士屬於抑鬱症高危群組?
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抑鬱症,且抑鬱症在多個國家均有年輕化的趨勢。抑鬱症的高危人士包括:
- 年齡超過六十歲的長者
- 長期病患者
- 有酗酒或濫用藥物習慣的人士
- 直系親屬(父母或兄弟姐妹)曾患上抑鬱症的人士
- 長期受環境問題或人際問題困擾的人士
若察覺自身或身邊人持續情緒低落、興趣衰退超過兩週,應主動尋求專業醫療幫助。早期干預是扭轉病程的關鍵,透過系統化心理治療與藥物調節,能顯著改善症狀並恢復生活功能。
4.如何察覺自己或身邊人患上抑鬱症?
抑鬱症患者有可能很明顯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有部分患者傾向於隱藏自己,逃避社交。然而,行為和功能上的改變往往是比較明顯的徵兆。例如,家長可以留意孩子的學習或生活能力有否倒退,拒絕上學;家人有否對於以前有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和投入感,表現得疲倦乏力。總括來說,抑鬱症的症狀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範疇:
情感症狀類別:患者會表現得情緒低落,也顯得憂慮傷感。對於以前有興趣的事物會感到失去興趣和投入感,表現得疲倦乏力,性慾也或會減退。至於兒童和青少年,情緒低落的狀態有可能會表現得容易暴躁。
認知和行為上:患者會感到難以思考或集中精神、記憶力差或決策困難;感到自己失去價值,又或者過份怪責自己,感到羞恥及罪過;對於將來感到喪失希望,或會重復出現關於死亡的想法,病情嚴重的會重複出現自殺的念頭,甚至企圖自殺。
其他癥狀:睡眠持續受影響,例如難以入睡、易醒或早醒。胃口改變並有明顯的體重改變。部分患者會有一些非典型病徵,如嗜睡及食慾暴增等;行為表現得焦躁不安,或者反應過度緩慢。另外,抑鬱患者也有可能伴有恐懼或者強迫癥狀。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現幻覺或被害妄想等症狀。部分患者或許會濫用酒精和藥物去處理情緒,然而酒精和藥物卻令抑鬱的情況更嚴重。除了以上心理情緒的病徵,患者亦有可能出現各種透過身體檢查卻未能解釋的身體不適。
另外,兒童和青少年的抑鬱也可能表現為不同的身體不適如頭痛、肚痛、分離焦慮和過度地哭泣的情況。孩子若有表達厭世的念頭,或者有一些自殘行為如𠝹手等都可以是抑鬱的其中一些表現。長者方面則常伴有焦慮,懷疑自己有不同的疾病的疑病症徵狀。
6.抑鬱症有哪些治療方法?
當懷疑自身可能罹患抑鬱症時,建議盡早向醫生求醫。醫生會透過身體檢查及心理評估,專業鑑別是否患上抑鬱症。治療抑鬱症的主要方法包含藥物和心理治療。
若抑鬱程度輕微,一般心理輔導、靜觀冥想等都會有一定幫助。但是若抑鬱程度屬於中度或以上,則藥物治療更有助病情得以儘快改善,從而減少對生活功能上的影響,減少病情轉差的機會。
藥物治療
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是常用的抗抑鬱藥。抗抑鬱藥有助提高血清素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從而改善抑鬱癥狀和集中力,令人感到放鬆、安穩、平靜。
醫生在選擇藥物時,會考慮患者抑鬱的主要癥狀、其他身體疾病和正在服用的藥物。抑鬱癥的癥狀一般會在服藥後幾個星期內逐漸改善。服藥初期,醫生會較頻密覆診,觀察藥物效果和有否出現一些藥物的副作用。如果病情穩定下來,一般建議持續服藥6個月以維持病情穩定。如果抑鬱屬於重複病發型,則建議持續服藥較長時間或連續服藥。初期用藥可能引發噁心等反應,但通常能逐步調節和隨着時間適應得以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服用SSRI會提高血清素水平,貿然停藥會出現戒斷反應,因此,服用SSRI的病人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和停藥,切勿自行調整劑量或停藥,避免產生不良的副作用。如對劑量有任何異議,必須先行與醫生商量。
對於單一藥物反應未如理想的患者,醫生或許會建議使用多於一種抑鬱藥的配搭,或者配搭穩定情緒藥或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主要是透過改變病人的負面思想及行為模式,令病人可以更客觀及有科學根據地改善自己的情緒問題。現時本港較常採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法、心理分析法。
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法主要是通過思想分析,協助病人培養新的思維和生活模式,一般較具目標性且療程相對較短;心理分析法則是透過理解和分析病人的過往經歷,以至潛意識所形成的意念,從而理解抑鬱情緒的癥結,探討較為全面和深入,療程會相對較長。
6.抑鬱症病人應如何妥善照顧自己?身邊人又如何協助抑鬱症病人?
抑鬱症患者可尋求具備專業輔導資歷的人士協助正面解決問題,如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專科醫生、社會工作者、職業治療師等。同時,讓家人及朋友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況,遇上困擾時盡量主動尋求幫助。以下是一些生活調節和心態上適應的方法,雖然看似簡單,但是持之以恆的話,對情緒也會帶來很大的幫助:
吸收陽光,心情開朗:陽光可以增加身體內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製造,從而改善睡眠。
保持活躍,適度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腦內啡分泌,腦內啡具有鎮痛及鬆弛神經作用;運動也可以增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的分泌,從而令大腦功能更加強壯,促進腦部神經元的修復和增長,減少抑鬱。適度運動也可改善胃口和睡眠。另外,運動也可以增加一些社交機會,有助改善情緒;也可以增加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改善集中力和思考。
均衡飲食,補充體能:均衡並定時飲食,避免過度飲用咖啡因或酒精類飲品。
睡眠衛生,精力倍增:大腦早於睡眠前30分鐘會釋放褪黑激素有助睡眠。因此,穩定的睡眠時間和健康的睡眠習慣可以幫助大腦自然入睡。早上適當的運動亦會有助調節晝夜節律和生理時鐘。
情緒管理,學習放鬆:簡單的深呼吸練習或逐步肌肉放鬆練習都對調節情緒有幫助。
思想正面,學習感恩:每天嘗試列出值得感恩的事情可以讓大腦抽離過份負面的思想和情緒,培養正面思維。感恩的思想也可以讓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感恩的態度也有助建立社交。嘗試避免將自己和別人過度比較,專注於自己已經擁有或者可以控制的事情。
早期篩查,接受援助:接受正確精神健康資訊,若有早期病徵或困擾,便應尋求適當途徑協助。
而抑鬱症患者身邊的人應陪伴患者,給予支持和體諒已經是最好的幫助。站在患者的立場去思考,有助患者感覺到接納和體諒。另外,照顧者和醫生保持溝通互信,了解治療成效和副作用,鼓勵患者配合治療。若發現風險因素如自殘或自殺等傾向,便需確保患者所處環境安全,移除潛在危險物品,並盡早讓患者接受醫生評估。
身體的疾病往往較為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而精神心理的困擾則往往容易被人忽略或錯誤理解。抑鬱症需社會共同正視,患者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配合治療,家人以同理心陪伴支援,並建立適切生活調適策略。患者能與醫生和家人同行,便不會感到孤單,走上復康的道路,重拾健康人生。
如果你是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並希望透過《醫聊室》與讀者分享專業健康心得,推廣健康生活,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
回到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