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頭痛、腸胃不適卻查無病因? 醫生:或為身心症警號拆解成因、治療方法

反覆頭痛、腸胃不適卻查無病因? 醫生:或為身心症警號拆解成因、治療方法

腦神經及精神健康
當身體長期出現不明原因的不適,如頭痛、腸胃問題、疲倦或心悸,卻在反覆檢查後仍找不到具體病因,或許並非單純生理問題,而是與心理壓力有關的「身心症」。近年愈來愈多研究指出,情緒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長期焦慮或抑鬱情緒可影響神經及免疫系統,誘發身體病徵。《日日健康》醫聊室邀請到精神科專科醫生潘錦珊,深入剖析身心症的成因、常見類型及治療方向!

身心症|身體反覆不適、檢查卻一切正常?

你是否試過身體反覆出現不明原因的不適,卻查不出具體病因,甚至輾轉多家醫院接受各項檢查後仍顯示「一切正常」?然而,身體的不適並未消失,甚至日益嚴重,並伴隨焦慮和恐慌等情緒問題,這可能是「身心症」的徵兆!

身心症是一種由心理壓力直接導致生理功能障礙的疾病,患者會出現真實的身體不適症狀,如持續性頭痛、腸胃功能紊亂或心悸等,但經過詳細醫學檢查卻找不到足以解釋這些症狀的生理性病變。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身心症在臨床診斷上的關鍵特徵是患者對身體症狀持續地過度關注,並且擔憂程度超出了其實際嚴重性,例如患者會頻繁地尋求醫療服務,進行多次重複的檢查,但仍對健康狀況感到不安,以至影響當事人的正常生活。如果這種困擾持續6個月以上,便有可能患上身心症。

身心症|主要有哪些類型?哪些在香港最常見?

身心症較常見的類型有4種:

1.軀體症狀障礙症(Somatic Symptoms Disorder)

患者可能會出現一項或以上的身體症狀,或伴隨一些相關的身體疾病,但其思想、感受和行為反應遠超實際身體症狀的嚴重性,從而引發極度焦慮情緒,消耗大量心力去應付。典型身體症狀包括各類痛症及持續疲勞,部分患者亦會併發抑鬱症狀。

2.疾病焦慮障礙症(Illness Anxiety Disorder)

患者即使缺乏明顯的身體症狀或僅有輕度不適,仍會長期過度擔心罹患重疾,因而反覆尋求不同醫生的意見或要求重複檢查。然而,一些不必要的身體檢查不僅無法緩解憂慮,還可能因檢查引致額外的心理負擔,甚至誘發一些併發症。

3.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

患者可能出現神經系統、肌肉活動功能或五官感覺障礙的情況,但這些症狀無法歸因於任何身體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典型症狀包括肌肉乏力麻痹、吞嚥困難(如喉球症)、不自主的肌肉震動、步態不穩、失聲、失語或非腦癇發作。

4.心理因素影響生理狀況(Psych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medical conditions)

常見例子包括長期壓力導致血壓高,以及偏頭痛、腸易激綜合症和纖維肌痛等功能障礙。

臨床經驗上,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香港普遍的身心症之一,患者通常因壓力或焦慮而出現腹痛、腹脹或排便異常。此外,偏頭痛、乏力疲倦和非心臟性胸口不適等也是香港常見的身心症癥狀。

身心症|有哪些主要誘因?

身心症的成因分為個人和環境因素。首先,個人心理性格方面,容易敏感焦慮的性格特點會較容易患上身心症。另外,壓力或情緒困擾會對大腦功能產生影響,特別是影響控制壓力反應的邊緣系統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這些心理壓力會導致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比如皮質醇水平的升高,進而影響身體的正常運作。

其次,社會因素也在身心症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急速的生活節奏、高壓的工作環境、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或經濟壓力會加劇心理負擔,並間接影響身體健康。

身心症|哪些職業屬高危群組?如何受個人性格、突發事件與適應能力影響?

醫學研究尚未證實特定職業與身心症存在必然關聯,但長期的職場壓力確實為已知風險因素。不過,個人對壓力的適應能力會受到性格特質與成長背景影響,一些突發性的重大壓力事件亦有機會成為誘發身心症的導火線。

事實上,無論從事何種職業,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壓力與變故,日常建立有效的壓力調適機制、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態至關重要。心理健康是整體健康的基石,唯有身心雙重健康,才能夠實現真正的健康狀態。

身心症治療|應以改善身體症狀為先,還是優先調節心理狀態?

身心症治療需要採取整合性策略,同步處理生理症狀與心理壓力。選用鎮痛劑或腸胃藥去緩解生理症狀不適的同時,接受精神評估以分析心理壓力來源或誘發因素,並結合精神科藥物和心理介入調節情緒。

1.急性期以穩定生理症狀為先

  • 通過藥物緩解最困擾患者的生理不適(如短期使用低劑量抗焦慮藥改善失眠,或藥物緩解胃部不適)
  • 若有焦慮抑鬱等情緒困擾,或需要處方情緒藥物
  • 此階段目標為打破「不適→焦慮→症狀不適」的惡性循環,為後續心理治療創造條件

2.並行心理介入措施

  •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幫助患者認識對事情的認知和理解、情緒及行為三者間的關係,重建正面思維模式,從而達至改善情緒和建立正向思維和正確適應壓力的處理方法
  • 壓力管理技巧訓練(如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

3.長期調節生活方式

  • 透過精神心理評估,讓患者認清自己情緒並了解壓力來源,制定正面處理壓力來源和適應方法
  • 規律運動(如太極、瑜伽)可調節自律神經平衡,促進多巴胺分泌改善情緒
  • 固定睡眠和起床時間,讓身體形成穩定生理時鐘,同時能降低疼痛敏感度
  • 均衡飲食,避免過度食用含咖啡因或刺激性食物
身心症 精神科專科醫生潘錦珊醫生。(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精神科專科醫生潘錦珊醫生。(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如果你是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並希望透過《醫聊室》與讀者分享專業健康心得,推廣健康生活,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