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爆發行為問題 ABC幫到手

情緒爆發行為問題ABC幫到手

腦神經及精神健康
文仔是在精神科醫院的常客,短短二十多歲就因情緒不穩弄傷家人而多次入院,每次出院後短時間內又會因類似原因再度被送到急症室。他的藥單甚長,多年來已經嘗試過不少種類的情緒藥,每次入院精神科醫生都只能絞盡腦汁,盡力找尋調藥的空間。

看到這裏,讀者腦海中或許會想象一位兇神惡煞,神情彪悍的大漢。然而,我在第一次會見病人後,卻覺得他更像一個巨型玩具熊。他身型稍胖,配上笑咪咪的臉容,對話時稍作思考後慢慢吐出簡單的答案。他言行舉止帶有孩子氣,但對醫護人員也十分有禮。

原來文仔的智力比一般人稍遜,同時患有自閉症及發展遲緩,早在幾歲大已在兒童精神科開始跟進,接受言語和社交訓練。可惜隨著文仔年歲漸長,氣力變大,每當他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小至身體輕微不適,大至被其他同學取笑,都會令他瞬間失去自制能力,在怒髮衝冠之際動手破壞物件、甚至弄傷身邊人。其實平時文仔十分愛錫家人,也是家中的開心果,大部分時間在家時情緒也十分平靜,就是每次突如其來的情緒爆發,令家人無所適從也束手無策。

其實,面對行為問題,用行為心理學的方法處理可能比起用藥更為奏效。我們可以透過「ABC方法」,找出文仔不當行為的前因(Antecedent)、經過(Behaviour)和後果(Consequences),拆解他的內心世界,為不懂細膩表達自身思想的文仔發聲。

例如,每次文仔發脾氣前,家人都觀察到他會變得氣鼓鼓,神情變得「生人勿近」。有時候,在他情緒爆發前,他會嘗試用自轉、拍打自己的方法自我舒緩,但未必每次都成功。在職業治療師的幫助下,文仔在醫院內嘗試學習更多抒發情緒的方法,在「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不損壞公物」的前提下,找尋適合自己的方法調節情緒。

其次,文仔每次的行為問題都會把一家人氣得「氹氹轉」,在旁人眼中可能會覺得他十分頑皮,但在文仔自己眼中反而會是獲取外界關注的一個方法。有部分自閉症病人未必能好好讀取他人的語氣、面部表情,有時候會誤解別人的反應,令其他人覺得「別人愈生氣他們愈興奮」。

我們要鼓勵文仔好好調節自己不愉快的情緒,其中一個方法是訂立清楚而明確的行為合約和獎勵。對一些比較執著也未必太了解社交規條的自閉症病人來說,合約上清晰的字眼有助他們正確了解別人的期望。病人做出不當行為總是更加起眼,相比起來,他們每天努力「不做壞行為」就未必容易被人留意。與其懲罰壞行為,我們不如用正面的獎賞鼓勵病人好行為,幫助他們放大自己每天的小成就。當然,家人也要配合,幫忙找出真正能令文仔感到鼓舞的獎勵,並且貫徹始終地執行合約的條款,令他逐漸產生「好行為」和「獎勵」的連結。

以上的行為處理方法都跟藥物無關,卻是精神科醫護醫治病人的重要一環。醫院和家的環境始終不同,在病房訂立的約章對病人出院後的行為有多大幫助也是未知之數,但願我們能為病人種下「好行為」的種子,減少他以後的入院次數。

面對行為問題,透過行為心理學的「ABC方法」-前因(Antecedent)、經過(Behaviour)和後果(Consequences)處理,可能比起用藥更為奏效。(圖片來源:醫院管理局)
面對行為問題,透過行為心理學的「ABC方法」–前因(Antecedent)、經過(Behaviour)和後果(Consequences)處理,可能比起用藥更為奏效。(圖片來源:醫院管理局)

專欄:輕鬆講‧醫事Talk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林天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