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 肺癌篩查 ASPIRE亞太區肺癌聯盟項目經理李旖婷圖中)今聯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圖右)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龍浩鋒醫生圖左)舉行肺癌篩查本地化民調及成本效益研究暨政策建議發布會。

中大調查:九成受訪者支持肺癌篩查 專家倡納入高風險非吸煙群組增成本效益

腫瘤及癌症
中大研究發現逾九成市民支持政府推行肺癌篩查,認為擴大至高風險非吸煙群組不但具成本效益,更有助提升早期發現率。ASPIRE亞太區肺癌聯盟呼籲政府參考本地研究結果,精準界定高風險群組,推進AI輔助的肺癌篩查計劃,實現「早診早治」。

九成受訪港人支持肺癌篩查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今日(14日)公布,研究團隊於今年4月至5月進行民調,訪問1,100名市民及30名受訪者。結果顯示,90.1%受訪者支持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查,88.4%認為可行,但約半數人(51.4%)坦言未必懂得如何完成整個檢查程序。

研究顯示,有健康保險、月入五萬元或以上、及經常下廚人士傾向更支持篩查;若受訪者本身自我效能高(反映個人對於能參與並順利完成篩查流程的信心)、認為篩查有好處,參與意願亦較高。相反,對篩查流程欠了解或認為費用高昂,則可能成為阻礙。

黃至生教授表示,市民普遍支持肺癌篩查,但如何推動更多人實際參與是下一步關鍵,醫生、政府和家人的鼓勵均十分重要,而財政支援與資訊透明能明顯提高參與率,這些發現有助政府了解市民參與動機,從而優化肺癌篩查計劃的實施策 略。

高風險非吸煙者納入篩查具更高成本效益

肺癌是本港的頭號殺手,且本港有接近一半的肺癌患者屬非吸煙人士,反映本港的肺癌篩查 策略應採取本地化措施,肺癌家族病史、長期暴露於二手煙、廚房油煙及空氣污染等高風險 因素不容忽視。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龍浩鋒指出,研究團隊採用決策樹及Markov模型,模擬不同群組的診斷及治療流程,並分析成本效益。

結果顯示,「吸煙者」及「高風險非吸煙者」進行LDCT篩查後,每獲得一個品質調整生命年(QALY)分別需14,122美元及9,610美元,均遠低於未接受篩查的24,302至40,202美元。換言之,篩查可減少晚期確診個案,提升生存率並節省治療開支。

龍浩鋒醫生指出,LDCT篩查能顯著提高早期檢出率並降低死亡率,若高風險群組涵蓋家族病史、長期暴露於二手煙及油煙者,其成本效益更佳,理論上更能有效運用醫療資源。他強調,這些研究數據可為政府重新定義高風險群組提供重要依據。

中大 肺癌篩查 ASPIRE亞太區肺癌聯盟項目經理李旖婷(圖中)今聯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圖右)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龍浩鋒醫生(圖左)舉行肺癌篩查本地化民調及成本效益研究暨政策建議發布會。(圖片來源:ASPIRE亞太區肺癌聯盟)
ASPIRE亞太區肺癌聯盟項目經理李旖婷(圖中)今聯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圖右)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龍浩鋒醫生(圖左)舉行肺癌篩查本地化民調及成本效益研究暨政策建議發布會。(圖片來源:ASPIRE亞太區肺癌聯盟)

倡擴大AI篩查試點 結合基層醫療與心理支援

ASPIRE亞太區肺癌聯盟推動AI 協助肺癌篩查,由於LDCT 肺癌篩查對高風險非吸煙者亦 具成本效益,因此建議政府進一步推行LDCT 試點計劃,將,擴大篩查範圍至高風險非吸煙群組, 包括有肺癌家族史的市民,以實現早期發現與治療。

ASPIRE亞太區肺癌聯盟項目經理李旖婷表示,政府主導的篩查計劃應善用本地研究數據,策略性擴大篩查對象,同時融入心理支援與健康教育,減低焦慮並提升參與率,讓更多市民受惠。她補充,篩查應與基層醫療署合作,推動社區層面的早期預防與干預。

港大研究|港大醫學院發現快速步行可降低患肺癌風險達五成 步速或成癌症風險的簡易健康指標

圖片來源:ASPIRE亞太區肺癌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