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美國前總統拜登確診前列腺癌已轉移骨骼 專家拆解存活時期 注意2大徵狀1種食物可減風險
根據拜登辦公室的資料,在格利森癌症評分中,拜登的分數為9(最高為10),顯示他的癌症具有較高的侵略性。然而,癌細胞似乎對荷爾蒙治療有反應,這意味著可以進行有效的治療。拜登目前正與家人及醫生共同評估治療方案。
轉移骨骼後無法根治 專家拆解存活期
綜合台灣傳媒報道,有前列腺癌專家指出,前列腺癌的癌細胞較常會轉移至骨骼;一旦出現骨骼轉移,病情將無法根治。然而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攝護腺癌專家Judd Moul表示,癌症已轉移的患者仍可能存活5年至7年,甚或10年以上。
他補充指自己經常診治與拜登同齡、病情相似的患者,並指在過去10年間,此類患者的存活率已增加近3倍。
屬本港第3大男性癌症 2大早期徵狀需注意
前列腺癌位列本港男性第三大常見癌症,每25位男性便有1位患上,尤其隨著年齡增長,患病風險顯著提高。香港外科護理學院院長兼泌尿外科顧問護師杜海柱早前接受《日日健康》訪問時指出,前列腺癌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病徵,要依賴檢測以及早發現。他指出有3種男士較易罹患前列腺癌,並提出1類食物有助減低患前列腺癌風險。
1. 前列腺癌早期有哪些症狀?
杜海柱表示,前列腺癌早期沒有特定症狀,一些患者甚至毫無異常。部分前列腺癌患者可能伴隨前列腺增生情況,導致以下徵狀:
- 排尿困難:感覺尿液排不盡,或有排尿次數增多的情況。
- 膀胱過度活躍:包括尿頻、尿急,甚至急迫性尿失禁。
杜海柱強調,單憑小便徵狀無法判定是否患有前列腺癌。建議出現相關症狀時,接受前列腺特殊抗原 (PSA) 檢測以評估風險。
2. 哪些男士較大機會患上前列腺癌?
杜海柱指出,以下男性群體的患病風險較高:
- 年齡因素:60歲以上男士風險顯著上升
- 家族遺傳史:若父親或兄弟在年輕時患上前列腺癌,個人風險會增加2至3倍
- 超重或肥胖:研究顯示,超重的男士患晚期前列腺癌的風險更高
3. 哪些因素或生活習慣會增加前列腺癌風險?
杜海柱提到,部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增加前列腺癌風險,例如:
- 缺乏運動:導致身體超重或肥胖,增加患晚期前列腺癌的風險。
- 高脂肪飲食:攝取過多飽和脂肪與前列腺癌風險相關。
- 番茄紅素攝入不足:番茄紅素被證實有助降低風險,建議多吃熟番茄、杏、西瓜等富含番茄紅素的食物。
- 大豆黃酮攝取不足:建議多攝取大豆、毛豆、十字花科蔬菜等食品,有助降低患病風險。
4. 迷思一:射精次數多有助預防前列腺癌?
杜海柱指出,有觀察性研究顯示,每月射精次數達21次或以上的男士,相比每月射精少於7次者,患前列腺癌的風險較低。然而,他強調,目前沒有隨機對照試驗證實此觀點,因此射精次數多與預防前列腺癌的關聯尚無定論。
5. 迷思二:小便後滴尿是前列腺癌症狀?
杜海柱明確表示,前列腺癌早期並無特定小便症狀,小便後滴尿並非判斷是否患癌的可靠指標,建議有相關症狀者應尋求專業診斷。
6. 迷思三:番茄有助預防前列腺癌?
正如上面所說,蕃茄含有豐富的番茄紅素,已有研究證明它能夠降低前列腺癌的風險。然而,目前並沒有一級證據或隨機對照試驗能夠確定番茄紅素對預防前列腺癌的效果。因此,雖然多吃蔬菜和水果對健康有益,但不能單純依賴番茄來預防前列腺癌。
7. 如何診斷前列腺癌?PSA測試應多久做一次?
杜海柱建議,PSA檢測是評估前列腺癌風險的重要工具,檢測頻率視個人風險而定:
- 一般男性:若首次檢測正常,且無家族遺傳史,通常每2至3年檢查一次。
- 高危男性:如有家族遺傳史,建議從40歲起每年檢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