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研究揭鼻咽癌擴散病毒機制 開拓靶向治療嶄新方向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與鼻咽癌密切相關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能改變癌細胞內人類基因組的三維結構,並藉此促進癌症擴散,這一突破性發現為開發新一代靶向治療提供方向,有望提升患者存活率。
全球逾95%成人曾感染EB病毒,通常發生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雖多數情況無症狀,但EB病毒與多種癌症相關,尤其是鼻咽癌。鼻咽癌在中國南部尤為常見,現時治療以放療及化療為主,惟約7至20%患者會出現擴散,令五年存活率由80%至90%驟降至20%至30%。
研究指出,EB病毒常以「游離基因島」形式存在於鼻咽癌細胞核內,產生少量蛋白以逃避免疫系統,同時持續影響細胞運作。
病毒「鉤附」DNA操控細胞
港大研究團隊利用先進基因組技術,發現EB病毒會精確「鉤附」在人類DNA上,重組其三維結構,從而改變控制細胞行為的「基因開關」。此舉既有助病毒存活,亦推動腫瘤生長和擴散。
團隊分析來自香港及廣州177名新確診鼻咽癌患者的腫瘤樣本,首次識別出由EB病毒調控的人類基因組特徵標記,可用於預測腫瘤擴散風險。這些基因可有效預測癌症擴散的風險,並賦予腫瘤細胞雙重特性:既能攻擊免疫系統,又能促使腫瘤細胞更容易擴散。

靶向「鉤附」機制成新療法契機
癌症擴散是鼻咽癌患者主要死因,雖然已有放射治療、化療及免疫療法,但一旦出現擴散,患者生存期大幅縮短,且現有治療副作用和耐藥性問題突出。研究負責人、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助理教授代葳表示:「EB病毒並非被動性地存在,而是主動鉤附在基因組上,並劫持細胞系統來促使癌細胞擴散。」
他補充,團隊透過表觀遺傳藥物及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破壞病毒與癌細胞的連接,有效降低病毒數量並延緩腫瘤增長,證明針對「鉤附」行為的治療策略具潛力。團隊亦建立預測模型,協助醫生辨識高風險患者,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探索EB病毒鉤附基因組的具體方式,期望研發新療法以阻止鼻咽癌擴散。相關成果已刊登於《自然—通訊》。
圖片來源:港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