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沉默殺手:肺癌病徵與早期診斷關鍵

破解沉默殺手:肺癌病徵與早期診斷關鍵

腫瘤及癌症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肺癌多年來一直位居本港癌症死亡率首位。單在2022年,全港錄得超過5,700宗肺癌新症,死亡個案超過3,700宗,肺癌的高致命性和潛伏性仍然備受關注。由於不少患者在出現症狀時已屬中晚期,因此及早識別警號和接受檢查對延長壽命至關重要。

肺癌為本港頭號癌症殺手

肺癌在早期階段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或只出現一些輕微但持續的身體變化,容易與普通呼吸道疾病混淆。常見症狀包括:持續咳嗽、痰中帶血、氣喘、疲倦、體重下降、骨痛及食欲不振。病徵若持續超過兩星期,甚至逐漸加劇,特別是出現在年長或高風險人士身上,就應及早求醫。

高風險群體不容忽視

吸煙固然是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但並非唯一。經常吸入二手煙、家族有肺癌病史、曾暴露於石棉或氡氣等致癌物質、長期處於空氣污染嚴重的環境,均屬高風險因素。因此建議年屆50歲、有吸煙或其他高風險因素者,應主動考慮進行肺部檢查。早期發現肺癌有助提高治療成功率,減低病情惡化風險。

現代診斷工具大幅提升準確度

現時肺癌的主要篩查工具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T),其敏感度高於傳統胸部X光、痰液細胞學檢查,可有效發現早期肺部結節。如影像中發現可疑陰影,醫生會安排正電子掃描(PET-CT)追蹤癌細胞活動及擴散情況,有助判斷病情分期及擬定治療方案。

若懷疑是腫瘤,醫生會按病情安排抽取組織作進一步檢查。常見方法包括:若發現頸部淋巴結腫大,可用幼針抽取組織;如肺部有積水,如肺部有積水,可直接抽取積水;癌細胞若位於肺邊緣,會經皮穿刺取樣;若位於縱膈或淋巴腺,則以氣管鏡或內窺鏡超聲波(EBUS)抽取組織。隨後可進行基因測試(如EGFR、ALK、ROS1、BRAF、MET、KRAS 等)及免疫標記(PDL-1)分析,以制定合適的標靶或免疫治療方案。

肺癌治療因類型與分期而異

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與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兩類,後者佔大多數。若屬第一、二期非小細胞肺癌,而患者肺功能及整體身體狀況許可,醫生會建議進行手術切除腫瘤,有需要時配合術後化療或放射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而小細胞肺癌治療則以化療為主。

如屬中後期,或癌細胞已擴散,治療重點會轉向延緩病情惡化、延長無惡化生存期及維持生活質素。治療選項包括傳統化療、放射治療,亦可因應患者的基因型選擇相應標靶藥物,如針對 EGFR、ALK 等突變的口服藥;近年亦有不少患者受惠於免疫治療,透過激活身體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

預防肺癌 從生活細節做起

預防方面,戒煙仍是最根本措施,除了避免吸入一手及二手煙,大眾亦需認識「三手煙」的危害:煙草燃燒後殘留在衣物、窗簾、地毯及傢俱上的有害物質,可持續釋放毒素,對兒童及長者尤其有害。日常生活中應保持空氣流通、避免長期接觸廚房油煙、遠離污染場所;同時保持均衡飲食、多做運動、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以提升整體免疫力。

肺癌潛伏性高,唯有提高警覺、掌握身體警號,並定期接受檢查,配合現代精準醫學工具與個人化治療方案,才能爭取黃金治療時間,延長壽命並改善生活質素。守護健康,從了解風險與行動開始。

仁安醫院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黃永政醫生。(圖片來源:仁安醫院提供)
仁安醫院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黃永政醫生。(圖片來源:仁安醫院提供)

專欄 : 仁安健談

撰文: 仁安醫院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黃永政醫生

參考資料:

–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2021 年數據https://www3.ha.org.hk/cancereg/
– 香港醫學期刊與醫管局健康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