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胰 胰臟癌 胰臟癌|有「脂肪胰」患胰臟癌風險高6倍 攝取1種營養風險最高減20% 6類人易有脂肪胰中年發福易中招

胰臟癌|有「脂肪胰」患胰臟癌風險高6倍 攝取1種營養風險最高減20% 6類人易有脂肪胰港人易中招

腫瘤及癌症

廣告

大多數胰臟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存活率極低,令它擁有「癌王」稱號。有醫生肝臟專家醫生就指出,胰臟癌病徵雖然隱蔽,但同時並非毫無先兆;有研究顯示,約半數的胰臟癌患者同時有脂肪胰情況,而脂肪胰患者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是一般人6倍。

胰臟脂肪過多可變「脂肪胰」 變胰臟癌風險高6倍

脂肪胰(Fatty pancreas)是指胰臟中脂肪含量過多,形成原因與脂肪肝相似,主要與過多的熱量攝取、肥胖、代謝症候群及不良飲食習慣有關。台灣胃腸肝膽科醫生錢政弘在其社交平台帖文指出,脂肪胰是指胰臟中堆積過多脂肪;在超音波檢查中,胰臟的「回音」會比肝臟或腎臟更為清晰,影像上顯得較亮、較白。

錢政弘續指,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脂肪胰患者的胰臟癌風險是一般人的6倍;有半數胰臟癌患者同時有脂肪胰,指出脂肪胰是胰臟癌的重要高風險因子。脂肪在胰臟累積會導致脂肪激素失衡、慢性低度發炎、氧化壓力及粒線體功能障礙等病變,進而促使癌基因KRAS的活化。此外,脂肪胰會激活胰臟星狀細胞,促進纖維化與腫瘤基質的形成,可能導致胰臟腺癌的發生與轉移。

6類人特別易有脂肪胰

錢政弘表示,如有脂肪胰一定要改變飲食,包括不吃甜食,減少飽和脂肪攝取、減少飲酒、戒菸、減少超加工食品攝入、多運動、控制體重等,及早逆轉脂肪胰以避免惡化成胰臟癌。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林相宏曾指出,以下6類人是脂肪胰高危一族,同樣健康透過調節飲食以降低風險。

  • 腹部肥胖
  • 血壓偏高
  • 血糖偏高
  • 三酸甘油酯偏高
  • 好膽固醇偏低
  • 有酗酒習慣

根據香港衞生署2020-22年度的人口健康調查,香港15歲及以上人口中,高血壓的患病率為29.4%。以香港約650萬人口(15歲及以上)估算,意味約190萬人患有高血壓。

胰臟細胞恢復慢 發炎後變胰臟癌風險大增

錢政弘早前曾指胰臟是再生能力很弱的器官,經歷急性發炎後胰臟細胞甚難恢復,容易癌變。他引述2024年韓國延世大學統計顯示,急性胰臟炎發生後2年內出現胰臟癌的機率高達19倍,經歷5年下降至2.7倍,要等到10年過後風險才會降到跟一般人相同。

5大習慣對抗胰臟癌 多攝取1種營養風險降2成

針對胰臟癌高危一族,錢醫生就提出5大抗癌重點,當中多吸收1種營養素,胰臟癌風險可大幅大降20%:

1.戒煙

戒菸可使胰臟癌風險降低30-50%。避免吸到二手煙也同樣重要。

2.避免甜食

葡萄糖會增加胰臟的Kras基因突變,誘導胰臟癌形成,日本女性胰臟癌發生率上升推測與甜食文化相關。

3.控制三酸甘油酯

高三酸甘油酯會促使脂肪堆積於胰臟組織,形成「脂肪胰」,引起發炎物質(如IL-6)與游離脂肪酸直接損傷細胞DNA。控制三酸甘油酯至150 mg/dL可降低胰臟炎復發率和胰臟癌。

4.多食十字花科蔬菜

十字花科蔬菜有結合膽酸的能力,可幫助腸道減少膽酸回收,另外蔬菜中富含異硫氰酸鹽 (ITCS),芥蘭素 (Indole-3-Carbinol),葡萄糖二酸(glucaric acid) 等抗氧化物,可以協助將次級膽酸和代謝物的毒性除去,減少其對胰臟和腸道粘膜的傷害, 同時預防胰臟癌和大腸癌。十字花科蔬菜包括椰菜花、西蘭花、白菜、椰菜、芝麻葉、羽衣甘藍、芥蘭等。

5.攝取充足β-胡蘿蔔素

β-胡蘿蔔素可減少促炎性細胞因子(如IL-6、TNF-α)的產生,緩解慢性胰臟炎,同時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能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細胞的損傷;一星期食5份β-胡蘿蔔素含量高的食物(如南瓜、胡蘿蔔、菠菜)可減少20%胰臟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