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放射治療:蟹足腫治療的新契機

術後放射治療:蟹足腫治療的新契機

腫瘤及癌症
蟹足腫(keloid)是一種異常增生的疤痕組織,常見於手術傷口、穿刺處,甚至是痤瘡痘疤處,不僅會擴展超出原始傷口範圍,還可能伴隨疼痛、瘙癢等不適症狀,更常因明顯的外觀問題而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生活品質。

目前臨床上治療蟹足腫的方法相當多元化,包括手術切除、皮質類固醇注射、矽膠貼片或凝膠,以及冷凍療法等。然而,這些傳統治療方式往往效果有限且復發率高。正因如此,近年來醫學界開始採用術後放射治療(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PORT),並發現它在降低蟹足腫的復發率方面展現出顯著成效。

術後放射治療如何發揮作用?

術後放射治療是一種在蟹足腫切除手術後立即施行的輔助性治療。其原理是精準地利用低劑量放射線照射手術部位,以抑制疤痕組織的異常增生。在術後24小時內進行這種治療,能最有效干擾疤痕形成。

從病理學角度來看,蟹足腫的形成與膠原蛋白代謝失衡有密切關係 — 當皮膚受傷後,如果體內的纖維母細胞出現過度活化,導致膠原蛋白合成遠超過分解,便會形成異常增生的疤痕組織。手術切除雖然能去除肉眼可見的蟹足腫,卻無法從根本解決這種代謝失衡的問題。而術後放射治療的作用,便是在於抑制這些過度活躍的纖維母細胞,調節膠原蛋白的合成與分解平衡,從而降低復發風險。

臨床療效與安全性評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證實了術後放射治療的卓越效果。單純接受手術切除治療的患者,其蟹足腫復發率高達50%至80%;而若合併進行術後放射治療的患者,復發率可顯著降低至10%至30%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放射治療對某些部位的治療效果更為突出,例如日本學者發表的研究指出²,耳垂部位的蟹足腫在接受術後放射治療後,復發率僅有4%;韓國的研究團隊也指出³,針對剖腹產疤痕的治療成功率高達77%。

術後放射治療是採用專門針對表淺組織的低劑量放射治療技術,臨床上主要採用淺層X射線或電子線治療,這些技術的特點在於其能量分布能精準地限制在皮膚表層,避免對深層正常組織造成不必要的照射,所以在安全性方面,術後放射治療的風險相對可控,既能有效治療,又能保護周圍健康組織。大多數患者僅會出現輕微且暫時性的皮膚反應,如治療部位出現輕度紅腫或刺激感,這些症狀通常會在短時間內自行緩解。

術後放射治療的適用對象

術後放射治療特別適合以下族群:具有蟹足腫復發病史的高風險患者、對其他治療方式反應不佳的頑固性病例,以及位於易復發部位(如耳部、前胸、肩部等)的蟹足腫。對於這些患者而言,術後放射治療提供了一個能顯著提高治療成功率的選擇。

蟹足腫治療 仁安醫院腫瘤科顧問醫生楊善如(圖片來源:仁安醫院提供)
仁安醫院腫瘤科顧問醫生楊善如(圖片來源:仁安醫院提供)

專欄:仁安健談

撰文:楊善如醫生 仁安醫院腫瘤科顧問醫生

¹​Walsh LA, Wu E, Pontes D, Kwan KR, Poondru S, Miller CH, Kundu RV. Keloid treatments: an evidence-based systematic review of recent advances. Syst Rev. 2023 Mar 14;12(1):42.

²​Ogawa R, Huang C, Akaishi S, Dohi T, Sugimoto A, Kuribayashi S, Miyashita T, Hyakusoku H. Analysis of surgical treatments for earlobe keloids: analysis of 174 lesions in 145 patients. Plast Reconstr Surg. 2013 Nov;132(5):818e-825e.

³​Kim J, Lee SH. Therapeutic results and safety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keloid after repeated Cesarean section in immediate postpartum period. RadiatOncol J. 2012 Jun;30(2):49-52. doi: 10.3857/roj.2012.30.2.49.

圖片來源:仁安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