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癌|無痛血尿最易被忽視 醫生拆解「無聲殺手」6大早期症狀+高危族群
【腎癌/症狀/危險因素/治療進展】資深演員許紹雄早前因腎癌離世,引起大眾對這種「無聲殺手」的關注。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黃家榮在接受《日日健康》醫聊室訪問時指出,腎癌早期往往毫無明顯徵兆,約七成個案是在身體檢查或為其他疾病做影像時意外發現。值得警惕的症狀包括無痛性血尿、持續腰痛、腹部硬塊、體重下降及長期倦怠;若延誤治療,腫瘤可擴散至肺、肝、骨骼甚至腦部,增加多重器官衰竭風險。
腎癌為何會導致多重器官衰竭?
黃家榮醫生指,在晚期腎癌患者當中,多重器官衰竭並不罕見,主要與以下三大機制有關:
癌細胞轉移
腎癌細胞可透過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至肺、肝、骨骼及腦部等器官,破壞其正常結構與功能,令器官無法有效執行維持生命的工作。
全身性發炎反應
腫瘤會促使體內大量釋放細胞激素(cytokines),引發強烈的全身性發炎反應,導致血管功能失調及嚴重水腫,影響肺部、腦部及腸道等器官運作。嚴重時更可引致「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形成微血管血栓,阻礙血液供應,加速器官衰竭。
惡病體質(Cachexia)
隨着癌症進展,身體大量消耗能量和營養,患者會出現肌肉流失、極度疲倦及營養不良,免疫力明顯下降,即使輕微感染亦可能演變為敗血症,最終引發多重器官功能衰竭。
腎臟有多重要?功能衰退有哪些警號?
腎臟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主要負責:
- 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及多餘水分
- 調節電解質平衡及酸鹼度
- 參與紅血球生成素的產生,促進紅血球製造
- 協助維生素D活化,維持骨骼健康
黃家榮醫生表示,腎功能衰退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為人體有兩個腎臟,即使一邊功能減弱,另一邊仍可代償。隨着腎功能進一步下降,患者可能出現以下徵狀:
- 下肢或眼瞼水腫
- 貧血
- 噁心及嘔吐
- 皮膚痕癢
- 呼吸困難
為何腎癌會被稱為「無聲殺手」?
腎臟位於腹膜後方,周圍被脂肪和軟組織包圍,腫瘤可以在體內潛伏生長多年而不易被察覺。很多患者在腫瘤變大或已經轉移時,才開始出現明顯症狀。
較常見的早期警號包括:
- 無痛性血尿
- 持續或反覆的腰痛
- 腹部觸及硬塊
黃家榮醫生稱,隨着市民健康意識提升及影像檢查(如超聲波、電腦掃描)愈趨普及,現時約有七成半腎癌患者可在較早期被發現。早期腎癌的五年存活率可高達90%,但若已屬晚期,存活率則會大幅降至不足20%,顯示早期診斷極為關鍵。
哪些人屬於腎癌高危族群?
醫生提醒,以下人士屬腎癌高危群組,應特別留意腎臟健康:
- 年齡超過50歲,尤其是60–70歲男性
- 吸煙人士
- 肥胖(BMI超過30)
- 高血壓患者
- 有家族病史者,包括某些遺傳性症候群(如馮希佩–林道症)
- 慢性腎衰竭患者
如何及早偵測腎臟異常?
現時尚未有針對一般健康人群的腎癌常規篩查建議,但腎臟超聲波已被證實是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檢測方法,尤其適用於高危人士。
- 如檢查結果正常:建議每1至2年覆檢一次。
- 如發現異常:需進一步作電腦掃描(CT)或磁共振(MRI)以確診及分期。
腎癌有什麼治療方法?切除一邊腎臟會如何影響生活?
腎癌治療會按期數及腫瘤特性而定:
- 早期腎癌:以手術為主,包括局部腎切除或根治性腎切除,治癒率可達約九成。
- 微創及機械臂手術:近年機械臂微創手術技術成熟,能更精準地切除腫瘤,同時保留更多正常腎組織,減低對腎功能的長遠影響。
- 中晚期腎癌:以免疫治療為主,例如PD-1/PD-L1抑制劑,透過激活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
- 化療及放射治療:傳統化療對腎癌成效有限;放射治療則主要用於舒緩轉移引起的症狀,或協助縮小腫瘤。
如需切除一邊腎臟,另一邊健康腎臟一般仍可維持正常功能,但患者需:
- 定期監測腎功能
- 控制血壓、血糖及膽固醇
- 採取低鹽飲食,避免濫用止痛藥,以減輕腎臟負擔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