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

【若善健談】端午談青少年鬱原

健康
五月端午,總讓人想起屈原投江自盡的故事。自古以來,抑鬱與輕生便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時至今日,輕生不再只是文人傷懷的悲歌,而是現實中越趨嚴重的警號。據統計,本港15至24歲青少年的自殺率在2014至2022年間翻倍,抑鬱症正是主因之一。青少年抑鬱的表現有別於成年人,如果以成人標準評估,容易誤認為叛逆或懶散,錯過介入的黃金時機。

青少年抑鬱症的原因除了常見的學業壓力、家庭矛盾、朋輩關係等問題外,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亦越見明顯。過度依賴網上互動易導致誤解和孤立感,甚至遭受網絡欺凌也不懂求助。事實上,網上交流是無法取代實體相處的情感連結,而面對面溝通所建立的同理心、非語言訊息的解讀能力(例如眼神、語氣、身體語言),都是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青少年的抑鬱症狀往往是思維層面,不如成年人般明顯。他們較少直接表達情緒,而是可能會透過身體不適、食慾改變、情緒起伏、學業退步等方式呈現。曾有一名十四歲女生持續半年身體不適而頻繁缺課,求診多次卻找不到原因。她看似情緒穩定,沒有自殺念頭,甚至會打機放鬆心情,但談及未來時卻語帶迷茫、負面。深入了解後發現,她的媽媽有抑鬱病史,雙方溝通困難,加上升班後學業壓力大增,令她不勝負荷。她甚至自責媽媽的病情跟自己有關,最終情緒困擾轉化為身體症狀。

這類非典型個案經評估後,若發現有較高的抑鬱風險,建議需同時接受心理治療和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治療。不少家長非常抗拒精神科藥物,擔心會「上癮」或「被標籤」,其實適當使用能有效減低自殺風險,並維持大腦功能;心理治療則有助建立自我認知,以及培養情緒管理能力。

若懷疑身邊的青少年情緒出現問題,溝通時應避免高表露情緒(HEE)行為,即高度批判、過度敵意及過度情緒介入。與其急於否定、挑剔、責備及干涉,不如選擇一個適當的時機及環境,以開放中立的態度聆聽,避免過度簡化和否定問題的存在,如:「你想得太多了」或「你振作點便可以」。相反,要以肯定的態度去接納其感受。傾談時要跟隨青少年的節奏,切勿咄咄逼人。如果他們不擅表達,可透過畫畫、寫字等方式幫助表達情感。若他們受情緒困擾持續兩星期以上,並影響到日常生活,就應盡早尋求專業協助。

撰文:葉百然醫生
精神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