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症

【若善健談】好驚見人,點算好?

健康
近年,香港青少年出現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的個案有上升趨勢。究其原因,與學業壓力增加、校園欺凌事件頻繁、家庭問題,甚至新冠疫情的長期社交隔離都有關係,尤其是原本已有輕微社交障礙的學生,疫後或會演變成社交焦慮症。此外,現今的年輕人過度依賴網絡和社交媒體,導致面對面溝通的能力不足,也是成因之一。雖然網絡平台為SAD患者提供抒發情緒的出口,但同時亦可能成為焦慮的來源。患者對「like」和「unfollow」等虛擬互動十分敏感,若不幸遭受網絡欺凌,更可能令病情進一步惡化。有部分患者會選擇以假身份參與網上討論,或透過cosplay逃避現實的壓力。

而我接觸的個案大多較為複雜,部分患者同時有SAD及自閉症。SAD的常見症狀包括害怕跟陌生人交談、面紅、手心出汗、顫抖、口吃、心跳加速等生理反應。他們極度擔心被批評或拒絕,經常過度解讀他人的言語與反應。由於不斷逃避社交場合、長期缺課,導致學業成績明顯退步,與老師及同學關係疏離。若家長或學校未能及早識別並介入,患者日後患上抑鬱症及出現成癮行為(如吸煙、酗酒、濫藥)的風險會大增。SAD不僅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學業與職涯發展,窒礙人際及家庭關係,長遠而言,甚至影響其作為父母的教養能力。縱使後果嚴重,但要說服患者去求醫並不容易,不少患者需要透過視像方式進行初次會診,才較願意接受治療。

以穎妍(化名)為例,她本身有社交困難,媽媽離世後便演變成社交恐懼症。她長期缺課,班中同學因此欺凌她,在她回校的日子用粗口及侮辱性字眼替她改花名,令她更抗拒上學。然而,她仍堅持出席學校排球隊的訓練。她坦言是因為熱愛排球,同時感受到隊友之間的尊重與信任。了解其背景後,我們隨即為她進行綜合治療: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協助她面對及處理負面評價;同時配合藥物,紓緩焦慮症狀,讓她更快投入學習與社交生活。

一般而言,治療成效要視乎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介入時機及是否患有其他精神疾病。此外,還需透過學校與家長的緊密合作,才能令患者逐步重返校園,例如,營造友善校園環境,加強反欺凌教育。家長則要避免責備或強迫孩子改變,應保持耐性,以同理心傾聽孩子的困擾,讓他們感到被理解。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及跟進,穎妍的情況顯著改善,並成功升讀高中。此案例說明,即使病情複雜,只要及早識別與適當介入,仍有機會幫到SAD患者重拾正常生活,減低日後患上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

撰文:汪嘉佑醫生
精神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