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高職來港零開始 國際知名腸道微生物專家黃秀娟教授:克服人生難題成功揭開便便奧秘
作為一位國際知名的優秀學者,在做出成績、成功為大眾健康帶來改善之前,黃教授人生中亦經歷過不少艱難時刻。
她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在英國倫敦大學獲得內外全科醫學士,後於倫敦帝國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留學英國前的她,成長期從家庭兩代中學懂了何謂堅毅。
「我公公係福建人,好細個從中國大陸移民去檳城,佢十歲喪父,賺三蚊畀錢養媽媽及兄弟姐妹。去到二十歲同我婆婆結婚,生咗七個小朋友,六個係仔,得我媽咪一個女。公公二戰時代開古董店養家,佢好錫我媽咪,但婆婆比較錫啲仔、會認為我媽咪有責任照顧哥哥同細佬。公公尊重人、有愛心、唔怕辛苦。佢係一個好榜樣。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我媽媽深受公公影響。」
她的舅父們很多都是醫生,只有媽媽一人中學畢業後犧牲上大學,「所以我媽咪好重視我哋嘅教育、飲食同健康。」她說。
黃教授想成為醫生,馬來西亞的升學機會卻不多;當有機會到英國留學,她當然十級興奮,可是對父母親而言,則是一大挑戰。
房間小.啟發大
「讀醫要讀五年,嗰時英鎊兌馬來幣係一乘十一,好高好高!媽咪話要計劃一下我嘅學費,我最想去倫敦,但錢其實唔夠,因為倫敦學費好貴,所以我壓力好大,亦都幾驚。其他朋友去英國讀書,佢哋嘅父母會跟住一齊飛過去,但我就得自己一個人。我要同人合租,間屋有兩個房,一個好大,一個好細,我揀咗平嘅細房,間房不足30呎,只足夠放床同枱,我根本都活動唔到。我見到間房嗰一刻真係喊,唔知點算好,原來喺檳城時我係咁幸運嘅。」
我:「我覺得嗰間30呎嘅細房,為你人生帶嚟好正面、好大嘅影響。」
黃教授:「影響大到都已經係二、三十年前嘅事,呢一刻我仲有visual memory!好記得我喺間房望出去係個back yard,我好喜歡大自然,好喜歡green,反觀面積大嗰間房望出去係馬路,所以凡事都要自己心態調節,但過程唔容易,因為人好容易睇嘢half empty,要將自己變成一個half full嘅人,要時間去克服。」
我:「教授,你部手機要有幾多個percent嘅電量, 你先至覺得安全?」
「好有趣嘅問題。」
黃教授笑著說:「我見到80、90 %以下已經想叉電,但我個女就話:『其實你而家仲有好多電,點解要去叉呢?』我個仔更加去到10、20%都未驚。我哋教小朋友,但其實小朋友都教識我好多嘢,我知道心理上我應該做乜嘢,但有時行動上又未必做得到。」
她會否希望子女於30呎房間內感受人生?
「作為家長,我雖然modern但亦都傳統,可能受到我祖父母嘅影響,我覺得家庭嘅bonding好重要,我感覺佢哋缺乏咗呢樣嘢。另外,有啲嘢係要自己去爭取嘅,現在物質太豐富啦,我認為佢哋要經歷自己搭巴士、搭港鐵。小朋友開心、健康最重要。我相信nature and nurture,我自己經歷過好多,覺得後天嘅健康最緊要。」
失敗其實很正常
黃教授笑言自己機遇不少,當中驚喜、驚嚇兼備。今天的她,和小時候的自己分別可大?後天際遇又有否改變她的先天?
「我諗我有完美主義,當事情超出我嘅控制範圍,就會冇安全感。原來凡事都可以後天鍛煉,但過程非常辛苦,所以我鍾意study psychology,探討人性到底係點。我不停同我嘅小朋友講,其實好多嘢你天生係咁唔緊要,假如你想去到一個位置,with training,with practice,你係可以做到嘅。我又唔叻、又怕醜、又唔鍾意講嘢,但我觀察、我學習,我把握機會。其實好多人都有好多機會,但未必個個想跳出舒適圈。人人都參考別人嘅成功故事,我就覺得應該share一啲失敗例子,有失敗經驗其實好正常。」
黃教授坦誠地分享她的一次珍貴失敗…
「我做學生時,人生第一次講talk。面對一千觀眾,我做足功課,背熟晒每一個細節。好多時喺你最ready嘅時候,最意想不到嘅事就會發生,呢個就係人生。有一位教授走出嚟,批評我做嘅研究係垃圾,嗰一刻我其實唔知點反應,我仲講thank you very much,成個會堂靜晒。好多時,我哋需要有咁嘅經歷,但作為一個學生,我當時唔明白個道理,我係可以變得自暴自棄㗎,但往後回想番,你只會笑一笑,而嗰位教授都唔記得咗呢件事(笑)。」
黃教授認為人生是從錯誤中學習,我們不會因為獎項、獎金、獎品而上到一課。她的挫敗經歷豈止這一件,「最大挫折,由搬嚟香港嘅第一日開始(大笑)。我平均十六、十七年就換一個居住地,我人生有三個階段:十五、十六歲離開屋企去讀書;跟住有好嘅工作offer,又喺英國住咗十六、十七年,諗住會settle down嘅,但後來遇到我丈夫,佢喺香港出世,然後移民澳洲,我再喺英國認識做律師嘅佢,同一時間我遇到沈祖堯教授,佢offer我嚟香港工作,從新開始。我喺英國工作至高級職位,要由重要嘅人變成nobody其實好難,我人生三個好大嘅決定: 第一,搬過嚟結婚,開始新工作;第二,要放棄英國嘅高職;第三,我啱啱讀完PhD。」
「你丈夫係你當時做決定嘅主要因素,愛情支持你。」我說。
「我覺得係,愛情有時係blind嘅,根本冇用邏輯去考慮。其實我係一個幾情緒化嘅人,我相信直覺。香港比較近馬來西亞,我另外一個考慮就係家人。」
要是她的丈夫不給予來港的支持,事情不會發展至此。
「嗰一年好難過,係我人生中最差嘅。」她續道:「我係福建人,真係一句廣東話都唔識。身為一個喺病房睇症嘅醫生,我曾經係局外人。由局外人變成體系一份子,歷時十五年,性格自我啲都可能放棄咗。第一,我一搬到香港,我丈夫就被調到上海工作,係我人生中最worst嘅消息,我點可以自己喺香港生活呢?雖然佢第二年返番香港,但第一年對我最重要,我要適應新生活,仲要每個周末飛上海。不過,當你經歷過最壞,其他嘢就會變得更好,我情願先苦後甜!另一個消息係沈祖堯教授做中大校長,請我嘅人走咗,上司變成陳家亮教授(前中大醫學院院長),我要同新嘅上司合作。而家look back先知道係blessing,但嗰一刻你唔會咁諗。」
四十萬億的好奇
本人近月飽受腸胃不適困擾,動輒肚瀉。跟黃教授這位醫學權威見面,又怎能不「腸談」。
她說:「我做醫生幫病人睇症,我覺得有滿足感,因為我幫到個病人,但一日可以睇幾多病呢?當英國嘅教授介紹我做科研、讀PhD嘅時候,就開啟咗我嘅心。我細個好鍾意睇星星,去探索一啲人哋唔知嘅嘢。有一位教授話,我哋腸入面有四十萬億細菌,而好多細菌都未知係乜,嘩,原來咁神秘,刺激起我嘅好奇心。最初我冇諗過研究細菌嘅,直到我嚟咗香港,我有機會去探索炎症性腸病。你喺適當嘅時間,碰上適當嘅地點、人物,把握機會你就可以起飛! 陳家亮教授支持我去研究,當時我想聯同外國人一齊去做research。佢教咗我一樣嘢,佢話點解你唔獨立做第一個亞洲嘅研究?於是我從零開始,one man band走訪大概二十個國家、地方,邀請學者合作研究,成功建立呢件事,令到香港喺炎症性腸病研究中,列入亞洲重要之位。」
黃教授經多年研究,在便便中發現了炎症性腸病和自閉症的新微生物特徵,成功開發精準工具,以非入侵性方法快速和準確診斷自閉症及炎症性腸病。在過去,這兩種疾病的診斷既複雜且廢時,現在能更早發現,同時也減少了高昂的醫療費用。

「我已經見到便便同細菌可以改變世界,我希望有一日令香港成為領導。我嚟咗十五年,香港係我家、我小朋友嘅家,我好感恩,亦冇後悔做過嘅所有決定。但我仲有目標未達到。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不斷進步,做任何嘢都一定要創造價值,最好有一日我小朋友嘅小朋友會話你媽咪發明嘅嘢,我哋而家用緊呀,全球都用緊。我嘅目標就係將便便裡面啲細菌,變成例如藥物,或者可以去診斷自閉症、認知障礙症、同年齡有關嘅疾病等等。」
變成一盤生意又是另一種毅力,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以外,黃教授的營運力度從何而來?
「唔同人有唔同性格,有啲人鍾意日日做同一件事,一個團隊裡面其實係需要呢啲人嘅,但我怕悶,我發現日日學一啲新嘢,同新嘅人合作, all the language is very different。我覺得做生意有少少似過山車,有時好刺激、好high,例如有投資者對我哋有興趣,嘩,原來我哋咁勁,但之後又跌番落嚟,我哋今次唔投資喇,我們搵咗另一間公司。我覺得要做企業家,適應力要好強。其實我每分鐘都工作,啲人問有冇work-life balance,我覺得其實冇嘅,如果你可以將生活、工作一體化,去到你又開心、你又承受到,其實已經成功咗。」
人生很難,要成為自己喜歡、別人接受的自己,加上工作順利、身心健康,其實絕對不易。黃教授寄語大家:「If you are bitter,it’s fine to be bitter,有一件事我學到 — 接受。同自己講我今日唔開心、我今日身體唔舒服,冇問題,你今日唔開心,聽日唔好keep住唔開心,跟住就要問自己:『我點先至會開心呢?』有啲嘢你控制唔到,但你可以控制你自己點樣去面對。喺一個機構工作,男性、女性每個人都有自己嘅強項,先問問自己有何貢獻,你擁有男同事冇嘅專項,你已經贏咗。」
我問:「未必事事稱心如意,你容許自己唔開心幾耐?」
她說:「你越成功,你唔開心嘅時間越長,因為你對自己、對身邊嘅人要求越嚟越高,所以要保持意識,要不停提醒自己。我會去跑步,因為我個腦冇時停、每秒都諗緊工作,跑步時我會聽音樂,聽自己嘅腳步聲,好放鬆。滑雪同跑步令到我完全relax,滑雪時我唔想跌倒,就會好conscious,而跑步就係我嘅me 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