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

2025世界罕病日|女兒患罕見病母陷絕境 獲醫護悉心支援:抗病之路不孤單

生活健康
為響應2025年世界罕病日,香港罕見疾病聯盟(罕盟)於日前舉辦《愛.不罕見 感恩分享會》,邀請約30位香港兒童醫院醫護人員、罕病病友及家屬共聚一堂。以溫馨互動形式搭建醫患交流橋樑,讓病友親述抗病歷程,並向醫護團隊表達深切謝意,共同見證互助力量。

病友致送心意卡 醫護動容、堅決守護初心

活動中,多位病友及家屬親手向醫護人員遞上寫滿心聲的感謝卡,感激他們在診斷、治療及日常照顧上的專業付出。有醫生坦言,首次在香港直接聽見患者家屬的分享,深受觸動:「我們只是做好本份,沒想到對病人的影響如此深遠。」病友的真摯話語,讓醫護更堅定守護罕病家庭的初心。

罕見病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 (圖片來源: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提供)
(圖片來源: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提供)

罕盟會長談「香港病人五福」 感恩社會共築醫療安全網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會長曾建平於會上分享了他心中的「香港病人五福」:「五福包括:先進醫療設施、專業又富愛心的醫護團隊、日趨完善的醫療安全網、醫療部門積極回應訴求,以及地理優勢讓求醫更便利。」他強調,醫患互信是建構優質醫療體系的基石,並感謝社會各界長期支持罕病家庭,攜手創造希望。

家屬分享患病經歷:醫護是黑暗中的光

四位病人家屬在會上誠摯地分享了醫護與他們同行的故事:

Chloe:抗病路上不再孤單

女兒患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的Chloe憶述:「最初以為女兒只是發展遲緩,於是安排她從2歲起接受『3T治療』。直至7歲進行物理治療評估後,女兒被懷疑患有神經肌肉疾病,到8歲更正式確診患上罕見的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她坦言,當醫生說女兒可能12歲就要坐輪椅,甚至壽命只有20到30歲時,全家陷入絕望深淵。

幸得陳凱珊醫生及其團隊伸出援手,整合跨部門資源,為女兒制定全面治療計劃。她特別提到:「每次診療前,物理治療師都會先評估女兒的身體狀況,骨科與骨骼發展科醫生亦定期追蹤骨骼成長,確保治療精準適切。」最令她動容的是,陳醫生不僅以溫柔語氣安撫焦慮的女兒,更以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協會支持者的身份參與病友活動,與他們建立如家人般的信任。

如今,其女兒在團隊守護下穩定接受治療,儘管未來仍充滿未知,但醫護團隊的「同行」力量,讓她與家人在抗病路上不再孤單。

少玲 :遇上「家庭救星」

少玲的兒子患有苯丙酮尿症,她慶幸帶兒子到香港兒童醫院求診時,遇到馮卓穎醫生及Dr. Kiran Belaramani,她形容二人為「生命中的救星」:「Dr. Belaramani明白購買醫療食品對我們造成的負擔,主動為我們張羅合適的支援。馮醫生協助調整用藥劑量和飲食,兒子才慢慢改善,能夠進食不同食物。這兩位醫生的介入與長期關懷,讓我們走出無助,重獲力量,可謂改變了我們整個家庭的命運。」

Joyce:感謝醫護治病又醫心

Joyce的女兒女兒患有性聯遺傳低磷酸鹽佝僂症。回想當初得悉女兒確診時,內心充滿焦慮與恐懼,幸得醫生一句「我會陪你一起想辦法」重燃希望。她感謝周宏醫生、鄺宇翎醫生和畢慧文醫生的悉心醫治,讓女兒因疾病導致的嚴重O形腳,經多次手術及藥物治療後逐漸矯直,甚至能實現跳舞夢想。「他們不只醫治身體,更縫合了孩子受傷的自尊心。」

子祺:醫護支援是生命轉機

子祺患有威爾遜氏症,患病後他深切體會醫護支援的重要性。他特別感謝麥苗醫生為威爾遜氏症患者推動研究與篩查,並鼓勵他成立病友會,幫助更多同路人找到支持與希望。

醫護盼深化溝通:從個人關懷到制度支持

分享會當中,醫護人員亦向罕盟致謝,感激其多年來協助不同罕病群體,讓醫療團隊更了解患者需要。他們期望未來有更多直接對話平台,與家屬攜手建立「有溫度」的醫療體系,讓制度中的支持化作罕病家庭的堅實後盾。此次分享會不僅是醫患真摯對話的契機,更展現社會各界攜手前行的力量。罕盟表示,將持續推動罕病關注與支援,讓「愛與希望」不再罕見。

圖片來源: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