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超慢跑 運動養生|醫生靠超慢跑控血糖 飯後30分鐘輕鬆減肚腩 注意5大祕訣3類人最適合

運動養生|醫生靠超慢跑控血糖 飯後30分鐘輕鬆減肚腩 注意5大祕訣3類人最適合

生活健康

廣告

食飽飯後血糖容易飆升,然而飽肚情況下亦未必適合做運動,要降血糖如何是好?有營養學專家就親身嘗試在飯後做1種簡單運動,毋須食藥就能夠穩住血糖值,甚至有不少糖尿患者因而成功減肥,就連中年發福出現的肚腩亦消失不見,有控制血糖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試。

飯後血糖飆升 營養專家靠超慢跑穩血糖

台灣營養醫學醫生劉博仁接受當地節目《健康早知道》訪問時表示,雖然健身房運動有專業教練指導,但工作繁忙之下未必每次都方便上健身室,在家做超慢跑就是一種理想的飯後運動。他曾親身一試超慢跑對飯後血糖營養;他特地戴上儀器監察自身血糖值,發現飯後如不做運動,血糖會從140、150 mg/dL升至180 mg/dL,數值明顯飆升。

飯後半小時 成功減肥減肚腩

劉博仁指嘗試在飯後做超慢跑,發現血糖值一路維持在140到150 mg/dL之間;直至半小時後,血糖在休息期間亦未見上升,認為超慢跑對穩定血糖的效果非常顯著。

除穩定血糖外,劉博仁指超慢跑還可訓練心肺功能,並有助於減重;有多項研究證實超慢跑對健康益處,劉博仁尤其鼓勵糖尿患者多進行超慢跑,更稱不少患者成功透過這項運動減肥減肚腩。

甚麼是超慢跑?

顧名思義,超慢跑是以比慢跑更慢的速度在原地跑,以「輕鬆」為原則,當你能輕鬆、保持微笑地與旁人聊天,就是正確節奏,時速通常在4到6公里之間,是一種低強度的跑步運動。

超慢跑由日本慢跑專家梅方久仁子推廣,他擁有深厚的醫藥背景,也對跑步領域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他發現,超慢跑的運動效果相當於走路的2.5倍,卻幾乎和走路一樣輕鬆,因此很快風靡全國,甚至有了「龜速跑」的別稱。隨著超慢跑逐漸受到歡迎,很多人開始搭配節拍器或節奏音樂,以輔助維持跑步速度,增加運動的樂趣。

3類人士適合超慢跑

基本上,超慢跑是一項幾乎人人適合的運動,從3歲的小朋友到90歲的長者都能參與。它對運動基礎要求極低,動作比一般跑步更加簡單,更不容易對膝蓋和關節造成負擔,因此被稱作「長壽運動」和「凍齡運動」。

超慢跑特別適合以下3類人士:

運動新手和體重較高的女性:由於動作輕鬆,膝蓋負擔小,運動新手和體重較高的女性也能輕鬆上手。

高齡族群:對於膝蓋不好或不便進行高強度運動的長者,超慢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忙碌的上班族與家庭主婦:由於超慢跑不受場地和設備限制,可以在家中或辦公室隨時進行,因此對於生活節奏忙碌的人群非常適合。

超慢跑5大秘訣

要想從超慢跑中獲得最佳的健康效果,正確的跑姿和方法尤為重要。以下是超慢跑的一些重要秘訣:

1. 正確姿勢是關鍵

  • 抬頭挺胸:跑步時要保持抬頭,避免低頭,以防頸部受傷。
  • 前腳掌先著地:用前腳掌先落地,腳跟隨後輕輕觸地,這樣可以減少膝蓋的壓力。
  • 膝蓋保持微彎:膝蓋微微彎曲以保持彈性,這有助於避震和減少對關節的衝擊。
  • 手臂自然擺動:手臂彎曲放在腰骨最上方,自然擺動,能幫助保持跑步的節奏和穩定。

2. 節拍器和音樂輔助

對於容易跑得太快或太慢的人,可以使用節拍器或節奏音樂來控制步頻。建議每分鐘180步,這樣可以讓身體保持輕鬆的節奏,增添運動的樂趣。

3. 循序漸進

超慢跑不需要在短時間內達到高強度,特別是對初學者來說,一開始可以從每次5到10分鐘開始,逐漸增加至20到30分鐘,最終達到每次一小時的目標。

4. 搭配健康飲食

配合健康的飲食可以讓超慢跑的效果事半功倍。建議遵循「哈佛健康餐盤」的原則:蔬菜和水果應佔餐盤的一半,全穀類與蛋白質各占四分之一,這樣可以保持均衡的營養,增強體力與恢復能力。

5. 跑前熱身與跑後伸展

雖然超慢跑是一項低強度運動,但熱身和伸展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步驟。運動前進行熱身有助於預防受傷,而運動後的伸展則能放鬆肌肉,減少運動後的酸痛感,確保身體健康才能長期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