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醒消費學堂

第二屆智醒消費學堂「消費.智專研」比賽 中二生研發AI助手照顧食敏人士奪獎

健康
由消委會與教育局合辦的第二屆智醒消費學堂「消費.智專研」專題研習比賽早前圓滿舉行。天主教培聖中學的中二學生憑藉針對食敏人士研發的AI智能裝置,奪得初級組冠軍;聖保祿學校學生則設計結合長者需求與本地遊元素的手機應用程式,獲得高級組亞軍。消委會高級消費者教育主任林少淵表示,學生透過自主調研與科技應用,進一步深化對「負責任消費」的理解,體現消費教育的社會價值。

「消費.智專研」比賽鼓勵全港中學生透過觀察、體驗與分析,深入探討本地消費文化與市民關注議題,並提出具創意及可行性的解決方案主題涵蓋「消費文化的轉變」、「綠色生活與可持續消費」、「社區關懷」及「科技應用與消費模式創新」等,充分展現新一代年輕人對社會現象的敏銳觀察力與行動力。

智醒消費學堂 聖保祿學校的學生團隊黎海凝、黃詠思、鄭天昕、彭紫悠與天主教培聖中學學生團隊:葉相言、梁立當、溫梓良、徐啟邦(圖片來源:宋偉凡攝)
聖保祿學校的學生團隊黎海凝、黃詠思、鄭天昕、彭紫悠與天主教培聖中學學生團隊:葉相言、梁立當、溫梓良、徐啟邦(圖片來源:宋偉凡攝)

初級組冠軍:食物敏感人士「AI助手」

奪得初級組冠軍的天主教培聖中學四位中二學生:葉相言、梁立當、溫梓良、徐啟邦,設計出一套結合軟硬件的智能裝置,協助用戶在購物時迅速識別產品是否含有致敏原。他們表示,靈感來自組員自身或家人患有食物敏感的經驗,團隊觀察到現時產品標籤不一、長者難以辨識等困難,決定以多種技術提升識別效率。裝置可透過RFID讀取、OCR掃描或語音輸入等方式錄入資料,交由AI模型分析,再將結果即時輸出至手機app,提示使用者是否含有特定致敏原,作為過敏人士的「購物守門員」。

智醒消費學堂 初級組冠軍發明品介紹(圖片來源:消委會提供)
初級組冠軍發明品介紹(圖片來源:消委會提供)

學生在過程中各司其職,包括資料收集、硬件組裝及應用程式設計,並在資訊科技導師協助下解決多項技術難題。除了技術層面,經濟科導師Miss Yu亦強調這次跨科合作背後蘊含的價值觀教育:「消費不僅是購物行為,更是了解他人需要並作出負責任選擇的過程。學生由觀察身邊同學的需要出發,發展出具意義的解決方案,這份關懷與判斷力,是經濟課堂難以僅靠理論教授的。」

天主教培聖中學校長補充指,學校自2017年已在中一、二課程中推行「創科」課程,每週設有固定堂數,培養學生的創意與解難能力,獲獎隊伍正是學校「以生活處境出發、為有需要人士解難」的創科教育理念下孕育出來的成果,「這次他們選擇協助食物敏感人士,是因為對此有情感投入。當學生真心想幫助一個人時,便會竭盡所能,無懼困難。」

智醒消費學堂 奪得初級組冠軍的天主教培聖中學四位中二學生:葉相言、梁立當、溫梓良、徐啟邦及指導老師(圖片來源:宋偉凡攝)
奪得初級組冠軍的天主教培聖中學四位中二學生:葉相言、梁立當、溫梓良、徐啟邦及指導老師(圖片來源:宋偉凡攝)

高級組亞軍:結合AI長者本地深度遊App

聖保祿學校的學生團隊黎海凝、黃詠思、鄭天昕、彭紫悠憑著手機應用程式「TRAVI」,在高級組中奪得亞軍。項目靈感來自學生對家中長者習慣北上消費的觀察。團隊成員表示,愈來愈多長者因價格相宜選擇北上消費,但也令本地消費與社區互動逐漸減少。他們希望透過設計一個貼合長者需要、富有文化意義的本地深度遊平台,鼓勵長者重新認識香港、支持本地經濟。

「TRAVI 」結合AI推薦系統與個人化行程設計功能,長者可根據自身興趣、身體狀況及地區偏好,獲得系統推介的行程選項,涵蓋隱世老店、社區文化、體驗活動等。

團隊別出心裁設計「限量版麻雀」——完成一個行程、在合作商戶消費後,即可獲贈一張獨一無二的「香港麻雀」,每款麻雀牌代表不同年代的本地文化象徵,由1940年代至2020年,每十年挑選九款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玩具、交通工具或節慶符號,例如電車、舞火龍、街道名稱、大廈外觀等,當中不乏熟悉的港式回憶。

智醒消費學堂 TRAVI設計圖(圖片來源:消委會提供)
TRAVI設計圖(圖片來源:消委會提供)

雖然團隊初次接觸AI模型訓練與App開發,但他們充分活用校內所學App Inventor技術,並透過機器學習建立推薦邏輯,逐步實現構想。導師則在技術層面提供支援,協助學生整合網站原型與系統測試。整個項目由學生主導,包括創意構思、功能設計及用戶體驗流程,展現對本地社區的關注與創科實踐能力。

指導老師指出,學校一向鼓勵學生全人發展,除了學術,也透過參與不同領域的比賽,如商科、STEM或社會議題研究,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與思辨精神。「就算他們將來主修經濟或商科,也不只是學數據與模型,更要關注社會如何運作、人怎樣生活。這次比賽讓他們以自主方式搜集資料、分析問題,對培養批判思維非常有幫助。」

智醒消費學堂 聖保祿學校的學生團隊黎海凝、黃詠思、鄭天昕、彭紫悠及指導老師(圖片來源:宋偉凡攝)
聖保祿學校的學生團隊黎海凝、黃詠思、鄭天昕、彭紫悠及指導老師(圖片來源:宋偉凡攝)

期望學生「一傳一」 推廣正確消費價值觀

消費者委員會高級消費者教育主任林少淵指出,是次活動整合了多項創新比賽元素,旨在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切入,關注與自身及社會密切相關的消費議題,建立理性與可持續的消費觀念。「今次活動除了承襲過往以考察報告為主的形式,亦加入了更具創意與實踐性的比賽模式,例如『智營創意』、『消費知識挑戰賽』及『IG貼紙創作比賽』,希望為學生提供多元平台,讓他們以文字、科技、設計等形式自由表達對消費議題的見解。」

林少淵指,近年學生更傾向從個人經驗出發,如有感於身邊視障、聽障或過敏人士在日常消費中遇到的困難,進而構思具針對性的創新方案,這種同理心正正體現了消費者教育應有的社會責任與關懷精神。

除了比賽形式上的創新,消委會亦將於下一屆推出全新「消費·智傳人」大使計劃,邀請曾參與比賽的學生成為校園中的消費教育推廣者。「我們相信朋輩影響力強大,讓學生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消費知識與價值觀,能推動教育效能層層擴散,真正達致『一傳一』、薪火相傳的效果。」

智醒消費學堂 消費者委員會高級消費者教育主任林少淵(圖片來源:宋偉凡攝)
消費者委員會高級消費者教育主任林少淵(圖片來源:宋偉凡攝)

撰文:宋偉凡

攝影:宋偉凡

圖片來源:宋偉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