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瘡成因全面睇:拆解病毒潛伏復發元兇及根治預防方法
回到目錄
唇瘡成因:
唇瘡,又稱為「復發性唇疱疹」,是許多香港人都曾有過的困擾。嘴角突然出現的紅腫、痕癢和水泡,不僅影響儀容,更帶來痛楚。要有效對付及預防唇瘡,首先必須深入了解其根本成因。唇瘡的出現並非單純的「熱氣」或皮膚問題,其背後元兇其實是一種病毒。
唇瘡成因全面睇目錄
疱疹一型病毒感染
唇瘡最核心的成因,是感染了「單純疱疹一型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HSV-1)。這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病毒,大部分人可能在童年時期已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受過初次感染。初次感染後,身體的免疫系統雖然會作出反應,但卻無法將這種病毒完全清除。HSV-1病毒最狡猾之處在於其「潛伏」特性。病毒會沿著神經線,潛藏在我們臉部的三叉神經節(神經結)內,進入休眠狀態。這意味著,一旦感染,病毒就會終身潛伏在體內,等待時機再次活躍起來,這就是唇瘡會反覆復發的關鍵原因。
免疫力下降
潛伏的疱疹病毒就像伺機而動的敵人,當我們身體的防禦系統——免疫力下降時,便是它們再度活躍、引發唇瘡的最佳時機。免疫力下降是觸發唇瘡復發的最主要因素,而導致免疫力變差的原因多種多樣,涵蓋了生理及心理層面。因此,許多看似無關的生活習慣,都可能成為唇瘡的誘因。
壓力和疲勞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長期面對工作、學業或生活上的精神壓力,會直接削弱免疫系統的功能。同樣地,經常熬夜、睡眠不足或身體過度疲勞,也會令身體沒有足夠時間修復,導致抵抗力顯著下降。在這些狀態下,潛伏的疱疹病毒便很容易被「喚醒」,沿着神經線跑到唇邊,造成感染,形成惱人的水泡。
月經週期
部分女性可能會發現,唇瘡總是在月經來臨前或期間出現。這是因為女性在月經週期期間,體內的荷爾蒙水平會出現波動,這種變化有機會短暫影響免疫系統的穩定性,從而為疱疹病毒的復發提供了可乘之機。
紫外線照射
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尤其是在夏天進行戶外活動或到沙灘享受日光浴時,嘴唇皮膚受到的紫外線(UV)照射,不僅會曬傷皮膚,同時亦是一種會抑制局部皮膚免疫力的刺激。這種局部免疫力的下降,足以觸發潛伏在該區域神經節的病毒再度活躍,引致唇瘡爆發。因此,注重唇部防曬也是預防唇瘡的重要一環。
值得一提的是,坊間流傳缺乏維他命B或C會直接導致唇瘡。然而,根據牙科醫生周子輝及目前醫學研究指出,暫未有確實的科研證據顯示兩者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維他命C有助提升整體免疫力,而維他命B群則有助於神經系統健康及舒緩緊張情緒,它們對預防唇瘡有間接幫助,但並非直接成因。
唇瘡症狀:
唇瘡的發展過程有明顯的階段性,整個病程由初起到痊癒,一般歷時約7至10天。了解不同階段的症狀,有助於及早發現並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
初期症狀
在水泡真正出現前的一至兩天,患者會首先感到患處(通常是嘴唇邊緣、嘴角或鼻孔周圍)出現異常感覺。這包括輕微的痕癢、灼熱感、刺痛或繃緊感。這個階段是治療的黃金時期,若能及時使用抗病毒藥膏,可以有效抑制病毒複製,減輕症狀甚至阻止水泡形成。
中期症狀
在初期症狀出現後,患處會開始發紅,並冒出一顆或一堆細小的、充滿液體的水泡。這些水泡通常會聚集在一起,並伴隨著明顯的疼痛感。水泡內的液體含有大量具傳染性的疱疹病毒,因此在此階段必須格外小心,避免觸摸或弄破水泡。
後期症狀
大約幾天後,水泡會自然破裂,流出透明或微黃色的液體(俗稱「流膿」),形成一個開放性的淺層潰瘍。這個階段的傳染性極高。隨後,傷口會慢慢乾燥並開始結痂,形成黃褐色的硬皮。結痂期間可能會感到痕癢或緊繃,切記不要搔抓或撕掉痂皮,以免引起細菌感染或留下疤痕。待痂皮自然脫落後,皮膚通常會回復原狀。
其他伴隨症狀
尤其是在初次感染或免疫力較弱的情況下,唇瘡爆發時可能伴隨其他全身性症狀,例如輕微發燒、喉嚨痛、口臭,甚至頸部淋巴結腫大等,類似感冒的症狀。
唇瘡傳染性:
唇瘡具有高度傳染性,了解其傳播方式及預防方法,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保護身邊的家人和朋友。
傳染途徑
唇瘡的傳染源是患者水泡內的液體和傷口分泌物,當中含有大量的疱疹一型病毒。病毒主要透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
- 直接接觸:例如親吻、觸摸患者的患處。
- 共用物品:共用餐具、水杯、毛巾、唇膏、潤唇膏或剃鬚刀等個人物品。
- 飛沫傳播:雖然較少見,但近距離的飛沫也可能成為傳播媒介。
病毒在水泡破裂後,傳染性會達到頂峰,直至傷口完全結痂及癒合。
預防傳染方法
在唇瘡發作期間,應嚴格遵守以下守則,以減低傳播風險:
- 勤洗手:在觸摸患處前後,都必須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洗手。
- 避免親密接觸:暫停親吻,特別是避免親吻嬰兒或免疫力較弱的人士。
- 切勿共用:使用獨立的個人物品,包括餐具、毛巾和化妝品等。
- 不要弄破水泡:強行弄破水泡不但會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更會讓含病毒的液體擴散,傳染給自己身體的其他部位(如眼睛或手指)或他人。
唇瘡治療方法:
雖然唇瘡無法根治,但及時和適當的治療可以有效縮短病程、舒緩不適,並減低傳染風險。
抗病毒藥物
對於頻繁復發或症狀嚴重的患者,醫生可能會處方口服抗病毒藥物,例如阿昔洛韋(Acyclovir)、泛昔洛韋(Famciclovir)或伐昔洛韋(Valacyclovir)。這類藥物能抑制病毒複製,從而加快痊癒。在香港,口服抗病毒藥物屬於處方藥物,必須經由醫生診斷後配發。
外用藥膏
市面上最常見的治療方法是使用非處方的抗病毒藥膏,如含有阿昔洛韋(Acyclovir)成份的藥膏。這類藥膏在唇瘡初起、感到痕癢刺痛時使用效果最佳。建議使用棉花棒將藥膏薄薄塗於患處,每日塗抹4至5次,一個療程約5至7天。此外,塗抹凡士林(Vaseline)亦有助保持患處濕潤,防止乾裂及舒緩不適,同樣需用棉花棒塗抹以保衛生。
居家護理方法
除了藥物治療,良好的居家護理亦相當重要:
- 保持清潔:用餐後用清水輕輕清潔嘴唇,再用紙巾印乾。
- 更換牙刷:為免牙刷摩擦患處,可暫時選用刷毛較柔軟的牙刷。唇瘡痊癒後,應立即更換新牙刷,避免病毒殘留造成再次感染。
- 避免刺激性牙膏:暫停使用含強力起泡劑或美白等特殊功能的牙膏,以免刺激患處。
- 戒除坊間偏方:切勿聽信偏方,例如用酒精消毒或用針刺穿水泡,這些行為只會加劇發炎,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細菌感染。
預防唇瘡復發:
由於疱疹病毒無法被徹底消滅,預防復發的關鍵就在於「防守」而非「攻擊」。核心策略是維持強大的免疫系統,讓潛伏的病毒沒有機會作惡。
增強免疫力
這是預防唇瘡復發的根本之道。一個強健的免疫系統能有效壓制潛伏的疱疹病毒,使其無法活躍起來。所有預防方法都圍繞著這個核心目標。
均衡飲食
確保攝取足夠的營養,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吸收維他命和抗氧化物。部分研究指出,多攝取富含「離胺酸」(Lysine)的食物(如牛奶、雞蛋、豆類製品)及避免過多「精胺酸」(Arginine)的食物(如朱古力、堅果),可能對預防復發有幫助。
充足休息
建立規律的作息,確保每晚有7至8小時的優質睡眠。避免長期熬夜,讓身體有足夠時間進行自我修復,是維持免疫力的基石。
適量運動
每週進行至少三次,每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並有效提升整體抵抗力及幫助舒緩壓力。
回到目錄
唇瘡期間可以化妝嗎?
不建議在唇瘡發作期間化妝。化妝品可能會刺激患處,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令情況惡化。若要遮蓋,可能會延誤痊癒時間。如果嘴唇感到乾燥,應使用乾淨的棉花棒沾取凡士林或不含藥性的潤唇膏塗抹,切勿直接用唇膏或潤唇膏管接觸患處,以免病毒污染整支產品,導致反覆感染。
唇瘡會留疤嗎?
一般情況下,唇瘡痊癒後是不會留下疤痕的。當水泡破裂、結痂後,只要讓痂皮自然脫落,底下的皮膚通常都能完全修復。但如果用手去摳抓、撕掉痂皮,或因處理不當而引發嚴重的細菌感染,就可能會損傷真皮層,增加留下疤痕或色素沉澱的風險。
如何避免唇瘡復發?
避免唇瘡復發的關鍵在於維持強健的免疫系統,以抑制體內潛伏的疱疹病毒再度活躍。核心方法包括:保持充足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壓力、維持均衡飲食、進行適量運動。此外,戶外活動時應為唇部塗上防曬產品,避免紫外線的刺激。簡單來說,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預防唇瘡復發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