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甲症狀全攻略】初期變色變厚?一文看清灰甲成因治療及預防方法

熱話

廣告


回到目錄

灰甲的定義和類型:

灰甲的定義

灰甲,醫學上稱為「甲癬」(Onychomycosis),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癬病,由真菌入侵手指甲或腳趾甲所引起。許多人誤以為灰甲必定是灰色,但事實上,受感染的指甲可能呈現多種顏色,包括啡色、白色、黃色,甚至黑色。其主要特徵是指甲變得混濁、失去原有的健康光澤。這種感染會破壞指甲的角蛋白結構,導致指甲外觀和質地出現一系列令人困擾的變化。由於香港天氣潮濕悶熱,為真菌提供了絕佳的繁殖環境,因此灰甲問題在本地相當普遍。

【灰甲症狀全攻略】初期變色變厚目錄

灰甲的常見類型

了解不同類型的灰甲有助於更準確地判斷病情。根據真菌入侵的路徑和位置,灰甲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

  • 遠端側緣甲下型 (Distal and Later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 – DLSO):這是最常見的灰甲類型。真菌通常從指甲的頂端或側面邊緣開始入侵,在甲下角質層繁殖。初期會在甲邊出現不規則的小片白斑或黃斑,隨後逐漸向甲根方向蔓延,導致指甲失去光澤、變厚,最終整個指甲可能變色,呈現灰、黃甚至黑色。
  • 白色淺表型 (White Superficial Onychomycosis – WSO):此類型的真菌直接感染指甲的表層。甲面上會出現一個或多個不規則的白色渾濁區域,像撒上了粉筆灰。受感染的甲面質地會變軟、下陷,甚至可以用工具輕易刮除,周圍皮膚也可能伴隨脫屑現象。
  • 近端甲下型 (Proxim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 – PSO):這種情況相對較少見,真菌從指甲根部,即甲半月(俗稱「月牙」)的位置開始入侵。它通常發生在免疫力較低的人士身上,例如糖尿病患者、銀屑病患者或愛滋病患者,可視為身體免疫系統響起警號的其中一個指標。
  • 甲板侵入型 (Endonyx Onychomycosis – EO):此類型的真菌直接侵入並在甲板內部繁殖,導致甲板結構被破壞,但甲床通常不受影響。指甲會呈現乳白色或牛奶狀,但不會明顯變厚或出現甲下角質增生。
  • 全甲損壞型 (Total Dystrophic Onychomycosis – TDO):這是上述各種類型灰甲發展到最嚴重階段的結果。整個指甲,包括甲板和甲床,都受到真菌的嚴重侵蝕和破壞,導致指甲結構完全喪失、嚴重變形、變厚、碎裂甚至整塊脫落。

回到目錄

灰甲的初期症狀:

灰甲的初期症狀往往不帶痛楚或痕癢,容易被忽略。及早識別這些警號是成功治療的關鍵。若您發現指甲出現以下變化,便應提高警覺:

  • 指甲顏色改變,變得混濁、暗淡無光
  • 甲面出現白色或黃色斑點
  • 指甲表面變得凹凸不平、粗糙
  • 指甲質地變得脆弱易碎

指甲變色

這是灰甲最直觀的症狀。健康的指甲應是帶有光澤的粉紅色,但受真菌感染後,指甲會失去光澤,變得混濁。顏色上可能呈現灰色、啡色、暗黃色或乳白色。起初可能只是一小塊斑點,若不處理,變色範圍會逐漸擴大。

指甲變形

真菌的生長會干擾指甲的正常結構,導致甲面不再平滑,出現凹凸不平的坑紋或縱向條紋。在某些情況下,例如「白色淺表型」,甲面甚至可能變軟並向下凹陷。

指甲變厚

受感染的指甲,其甲下角質層會因真菌刺激而過度增生,導致指甲異常變厚。變厚的指甲不僅外觀不佳,更會令修剪變得極為困難。當厚甲擠壓到甲溝或周圍的皮膚時,可能會引起不適甚至腫痛,影響日常活動如穿鞋和走路。

指甲變脆

真菌會分解指甲中的角蛋白,使其結構變得脆弱。受感染的指甲會容易碎裂、分層或剝落,修剪時可能會碎成粉末狀。嚴重時,指甲可能與甲床分離(即甲床分離症),甚至整塊脫落。此外,真菌分解角蛋白的過程中,有機會產生代謝物,導致患處散發出難聞的異味

回到目錄

灰甲的成因:

真菌感染

灰甲的元兇是真菌。最常見的致病菌種是皮癬菌(Dermatophytes),根據本港皮膚科專科醫生指出,當中的「紅色毛癬菌」(Trichophyton rubrum)是香港最常見的元兇。此外,酵母菌(如白色念珠菌)和某些黴菌也能引致感染。這些真菌無處不在,當它們透過指甲的微小裂縫或周邊皮膚的傷口入侵,並在溫暖潮濕的甲下環境中定居繁殖,便會引發灰甲。

潮濕環境

真菌偏愛溫暖、潮濕和陰暗的環境。香港的亞熱帶氣候,特別是春夏季,為真菌滋生提供了絕佳條件。經常讓手腳處於濕潤狀態的人士,如家庭主婦、廚師、清潔工人等,風險較高。此外,長時間穿著不透氣的鞋襪,導致雙腳出汗焗促,也會大大增加腳趾甲受感染的機會。經常赤腳出入泳池、健身室更衣室、桑拿房等公共場所,亦是感染的高危途徑。

免疫力低下

身體的免疫系統是抵禦外來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當免疫力下降時,對真菌的抵抗力也會減弱。因此,長者、糖尿病患者、患有免疫力缺乏症、銀屑病或正接受化療、服用免疫抑制劑的人士,都屬於患上灰甲的高危族群。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因其血糖偏高會削弱白血球的抗菌能力,加上周邊血液循環較差,一旦感染灰甲,後果可能更為嚴重。

年齡和性別因素

隨著年齡增長,患上灰甲的風險亦會增加。研究指出,60歲以上人士的患病機率比19歲以下人士高出20倍。這可能與長者血液循環變慢、指甲生長減慢及免疫力下降有關。此外,數據顯示男性的患病機率比女性高出近3倍。

回到目錄

灰甲的治療方法:

灰甲絕不會自行痊癒,必須接受正規治療才能根治。治療目標是徹底殺滅真菌,讓健康的新指甲重新長出。常見的治療方案包括:

外用藥物

對於初期或輕微的灰甲,外用藥物是首選。市面上有含抗真菌成分的藥水、藥膏或藥性指甲油(如含阿莫羅芬 Amorolfine、環吡酮胺 Ciclopirox)。使用前,建議先用銼刀輕輕銼薄增厚的甲面,有助藥物滲透至甲床,直達真菌匿藏之處。外用藥物副作用較少,但需要持之以恆地使用,療程相對較長。

口服藥物

若感染範圍較大、病情嚴重或外用藥物無效,醫生可能會處方口服抗真菌藥物。口服藥物能透過血液循環到達甲床,從內部攻擊真菌,成效通常比外用藥物更佳且療程較短。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腸胃不適、過敏等副作用,且藥物需經肝臟代謝,對肝功能有潛在影響,需在醫生監察下服用。

激光治療

激光治療是較新的選擇,特別適合不宜服用口服藥物的患者。治療利用特定波長的激光熱能,穿透甲板直接殺死或抑制真菌,而不會損害周圍的健康組織。整個療程一般需要進行3至5次,過程快速且無需麻醉,副作用極少。

外科手術

當灰甲極度嚴重,導致指甲嚴重變形並引起持續疼痛,或藥物治療均告無效時,醫生可能會考慮進行外科手術,將受感染的指甲整塊拔除。這是一種創傷性治療,需要局部麻醉,康復時間較長。拔甲後,仍需配合使用抗真菌藥物,以確保新長出的指甲健康,並減低高達五成的復發風險。

回到目錄

灰甲的預防方法:

預防勝於治療,尤其對於難纏的灰甲。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便能大大減低感染風險:

保持手腳乾燥

真菌的生存離不開濕氣。洗澡、洗手或游泳後,應立即用乾淨毛巾徹底擦乾手腳,特別是指縫和趾縫間的位置。若容易出汗,可勤加更換襪子,或使用止汗劑、爽身粉保持乾爽。

避免共用個人物品

灰甲具有很高的傳染性。受感染的皮屑和甲屑容易殘留在個人物品上。切勿與他人共用毛巾、拖鞋、襪子、指甲鉗及修甲工具,以免交叉感染。

穿透氣鞋襪

選擇棉質等吸汗物料的襪子,並穿著通風透氣的鞋子。避免長時間穿著密封的膠鞋或皮靴。回家後可將鞋子放在通風處吹乾,或輪流穿著不同的鞋,讓鞋子有足夠時間變得乾爽。

注意飲食和免疫力

均衡飲食有助增強整體免疫力。有指引建議可適量減少糖分和澱粉質的攝取,多進食新鮮蔬菜水果,為身體提供足夠的維他命和礦物質,從根本提升對真菌的抵抗力。

回到目錄

灰甲的嚴重後果:

傳染風險

灰甲不僅影響個人,其傳染性更是一大威脅。患者的甲屑會散落在家中各處,容易傳染給同住的家人。此外,真菌亦可能從一個指甲蔓延到其他健康的指甲,甚至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引發體癬、股癬,或俗稱的「香港腳」(足癬)。

併發症

若對灰甲置之不理,變厚變形的指甲可能嵌入周圍的皮膚,引起甲溝炎,導致紅腫、疼痛甚至流膿。對於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士,情況更為兇險。皮膚上的小傷口一旦受到細菌入侵,可能引發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在極端情況下,感染可能惡化成「食肉菌」感染(壞死性筋膜炎),可導致患者需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對生活的影響

除了生理上的威脅,灰甲亦會對日常生活和心理構成負擔。變厚的腳甲會導致穿鞋時感到疼痛,影響走路姿勢。外觀上的不雅,會使患者在社交場合感到尷尬,不敢穿涼鞋或與人握手,嚴重影響自信心和社交生活。

回到目錄

灰甲會自己好嗎?

不會。灰甲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真菌生命力頑強,絕不會自行消失。若置之不理,病情只會不斷惡化,指甲的受損程度會加劇,並可能傳染給其他指甲或家人,甚至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必須接受正規的抗真菌治療才能根治。

灰甲需要多長時間治療?

治療灰甲是一場「持久戰」,所需時間因人而異。一般而言,手指甲的生長速度較快,完整療程約需6至9個月;而腳趾甲生長較慢,則需要9至12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實際治療時間取決於感染的嚴重程度、所選用的治療方法、個人的免疫力狀況以及是否持之以恆地遵循治療方案。

如何區分灰甲和其他指甲問題?

灰甲的典型特徵是「變色、變厚、變脆」三合一。指甲會失去光澤、變得混濁(呈黃、白、灰、啡色)、異常增厚且難以修剪、質地變脆並容易碎裂成粉狀。其他指甲問題,例如牛皮癬可能導致指甲出現點狀凹陷;而外傷則可能造成甲下瘀血,顏色呈紫黑色但會隨時間消退。如果無法確定,最準確的方法是諮詢皮膚科醫生,醫生可透過刮取少量指甲樣本進行真菌培植化驗,以作最準確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