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成日喊、坐唔定、扭計未必係頑皮? 職業治療師拆解感統失調4大警號
孩子專注力不足、情緒反覆、動作笨拙,是否只是頑皮或懶惰?協康會職業治療師督導主任鄭蕭近日舉行分享會,指出這些行為可能與「感覺統合失調」有關,提醒家長及早識別和理解子女在感覺處理上的困難,有助提升其學習表現和生活自理能力。
感覺統合失調非罕見 4類表徵宜留意
「感覺統合」理論由美國職業治療師艾爾絲博士提出,指出中樞神經系統如何統合來自外界的感覺訊息,並協調身體作出適應性反應,當「統合」過程出現問題,便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控制、動作協調及社交能力。
鄭蕭指出,感覺統合失調常見於學前至初小兒童,家長可從以下四類表現辨識:
- 感覺過敏:孩子對聲音、觸感或氣味反應激烈,性格緊張、挑剔,易有抗拒情緒
- 感覺反應過弱:對環境刺激反應遲鈍,表現呆滯、被動,不易察覺變化
- 尋求感覺刺激:好動難靜,愛冒險、衝動,情緒起伏大,難以專注
- 動作計劃及協調困難:手腳笨拙,難以完成多步驟活動,自理能力弱
她以「無膽貓」、「呆滯豬」、「衝鋒鼠」及「論盡鴨」4個角色作比喻,讓家長易於理解不同表徵對孩子學習及生活的影響。
提升感覺處理能力 由遊戲入手
針對感覺統合失調,她建議家長可設計具針對性的遊戲,強化孩子的觸覺、本體感覺及平衡覺。例如「動物大競步」、「趕綿羊」等活動,能刺激身體意識,改善動作協調。她提醒,活動應配合孩子能力和興趣,並逐步分拆步驟,讓他們在成功中建立信心。
此外,營造有組織、有規律的生活環境亦十分重要。家長可透過視覺提示(如標籤、顏色分類)、合適用具,以及調整活動難度,協助孩子適應學校和家庭生活。

鄭蕭建議,當懷疑子女有感覺統合困難時,應盡早尋求職業治療評估,透過觀察其在不同環境下的行為,專業人員可制定個別化的治療目標,安排合適的感覺統合訓練,協助孩子建立自理能力與正面情緒。
《拆解孩子的感覺密碼》圖書書展發售
協康會出版的《拆解孩子的感覺密碼》(增修版)提供感覺統合失調的實用訓練策略與家居建議,適合家長和老師參考,該書將於7月16至22日書展期間發售。

圖片來源:協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