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奶咀」易致斜視弱視嚴重可失明 6大症狀注意常揉眼高危 家長必學4招預防
兒童過度睇屏幕 增斜視風險
本港醫生團隊早前於《香港醫學雜誌》發表報告¹,分析4宗急性共同性斜視個案,患者年齡介乎8至17歲。當中一名10歲女童每日使用手機長達8小時,最終出現嚴重「鬥雞眼」情況,需接受眼球對準手術。報告指,患者在治療期間仍不願停止使用手機,導致情況無法改善。研究認為,過度使用電子產品、近距離睇螢幕時間過長,與急性共同性內斜視可能有關。
隨着小朋友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愈來愈深,「電子奶咀」現象普遍,斜視與弱視問題亦愈為常見。根據資料,本港嬰幼兒至8歲兒童,約有2%至4%患有弱視,另有3.11% 6至8歲兒童患有斜視,高於新加坡及南韓等其他亞洲國家¹。至於近視更為普遍,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2015至2019年間,本港約24%兒童患有近視,但到2021年疫情後,比例升至逾36%,當中6歲兒童每4個就有1個患近視²。
斜視弱視不理 或釀永久傷害
斜視與弱視的成因可包括眼球肌肉協調異常、屈光不正(如遠視或散光)、遺傳因素,或長期單眼使用等。斜視不但影響外觀,亦會令雙眼難以正常協調,長遠可導致立體視覺缺失,影響閱讀、手眼協調及距離判斷,部分情況更會演變成弱視。弱視是指眼睛本身結構正常,但視力未能正常發育,即使戴上眼鏡亦難以改善;若未能及早識別並介入治療,或會錯過矯正黃金期,患眼更有可能出現功能性失明,對視力造成永久影響。

8大斜視弱視常見病徵
斜視與弱視的病徵有時並不明顯,特別是在早期或嬰幼兒階段,家長容易忽略,直至子女出現學習或行為問題才發現,以下是常見徵狀:
- 雙眼無法同時注視同一方向,出現偏斜
- 眼睛間歇性偏向內側或外側,疲勞時更為明顯
- 經常歪頭、單眼看東西或遮蓋一眼
- 容易撞到障礙物或行走方向不穩
- 瞇眼、皺眉或貼近屏幕觀看
- 經常揉眼、眼睛發紅
- 閱讀及觀看時容易出現視覺疲勞或專注力下降
- 學習速度較慢,手眼協調能力較差
4招預防斜視弱視
斜視與弱視雖多在幼年時期出現,但若能及早建立良好習慣,配合定期檢查,大多可有效預防或及早矯正,是家長可參考以下4大建議:
1. 限制螢幕時間
首先長時間近距離使用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習慣必戒,使用更大的屏幕也有助減低影響。家長亦應為子女設定每日螢幕使用限時,2歲以下兒童避免接觸螢幕,2至6歲每日不多於1小時,小學生則不宜超過2小時。
2. 「20-20-20」用眼法則
美國視光學會建議遵守「20-20-20」用眼法則,有助舒緩眼睛疲勞,每用眼20分鐘,望向20呎(約6米)外的遠方景物20秒,以放鬆眼內睫狀肌,減少因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引起的調節障礙。家長可透過設定提醒或陪同遠望,培養習慣。
3. 每日戶外活動2小時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指出,多進行戶外活動及適量接觸陽光,有助促進視網膜分泌多巴胺,從而抑制眼球過度增長,對預防近視及減慢度數加深均有正面作用。建議學童每日應有約2小時、或每週最少14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以維持正常視覺發展。
4. 定期進行視力檢查
不少斜視或弱視個案在早期徵狀並不明顯,容易被家長忽略,直至病情加重或影響學習才被發現。專家建議,兒童應於3歲左右接受首次眼科評估,其後每半年至一年定期檢查一次;如有家族眼疾病史,則應更早開始監察。
定期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屈光不正、眼位偏差、視力發展遲緩等問題。由於視力發育黃金期主要在0至8歲,越早介入治療,效果越理想,亦能大大減低日後出現永久視力障礙的風險。
現時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為4至5歲的兒童提供「學前兒童視力普查」服務,另外楷和醫療集團亦提供兒童視力檢查計劃,為4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全面視力評估。計劃由眼科專科醫生及視光師主理,涵蓋視力、屈光、眼球協調、立體視覺、色覺、眼底健康等多項重點檢查,並設有兒童近視控制及驗配眼鏡服務。
計劃內容包括*:
- 眼科專科醫生視力評估及方案建議
- 初步電腦度數評估
- 眼壓評估
- 斜視、弱視檢查
- 屈光度數檢測 (包括近視、遠視、散光度數檢查)
- 立體視覺檢測
- 顏色視覺測試 (包括色弱測試)
- 裂隙鏡檢查
- 放大瞳孔眼底檢查
- 眼睛內外健康檢查 (外眼及視網膜檢查)
- 眼底照片拍照
了解更多兒童視力資訊:https://chiron.care/health-info/children-strabismus%20.html
WhatsApp查詢:https://shorturl.at/ogv8o
*服務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¹ Acute acquired esotropia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four case reports. Hong Kong Med J. 2023 Apr;29(2):165–7. doi:10.12809/hkmj219856.
² Prevalence of Myopia in Childre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OVID‑19 Restrictions in Hong Kong. JAMA Network Open. 2023 Mar 22;6(3):e2314080.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4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