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1款湯水每日1碗 男子生瘜肉揭患大腸癌 醫生警告:高溫烹調易產生致癌物

大腸癌|1款湯水每日1碗 男子生瘜肉揭患大腸癌 醫生警告:高溫烹調易產生致癌物

腫瘤及癌症

廣告

大腸癌是香港第三位最常見癌症,同時是致命癌症的第二位;2023年大腸癌就導致2266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5.2%。有肝膽腸胃科醫生分享病例,指一名60多歲男子每日都飲1種湯水,長時間之下竟引發大腸癌。

胃酸倒流求醫 60歲男子確診大腸癌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陳炳諴指出,該名60多歲男患者早前因胃酸倒流求醫,會診過後醫生建議事主接受大腸鏡檢查。由於事主對內窺鏡有所抗拒,故改為先做糞便隱血檢查。由於報告呈陽性,事主隨即被安排做大腸癌檢查,並發現大腸內有一個約2.5厘米的瘜肉,切片檢查後確診為大腸癌。

疑因每日1碗牛肉湯釀禍

陳炳諴指出該名患者來自台南,習慣每天早餐飲一碗牛肉湯;醫生指紅肉裡面含較高濃度血紅素鐵及特殊糖分子,這些成分在體內代謝和氧化過程中會產生自由基,可能破壞細胞內的DNA,若累積修復不全,便可能導致黏膜異常增生,進而發展成癌症。幸運的是該患者的瘜肉仍停留在黏膜層,經手術處理後病情穩定,隨後亦願意遵循醫生建議調整飲食,尤其是要減少食紅肉。

食紅肉增大腸癌機會

過去有多項研究顯示,攝取紅肉量與罹患大腸癌風險呈正比;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指出,每天攝取50克加工肉品,將增加18%罹患大腸癌風險;每天攝取100克紅肉,風險則增加17%。研究指,紅肉在高溫烹調過程中容易產生多環胺類、芳香烴類與N-亞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質,這些化學成分一旦進入體內就可能造成DNA損傷、誘發發炎反應,長期下來大幅提高致癌機率。

醫生提醒多食膳食纖維 建議白肉代紅肉

陳炳諴提醒,紅肉雖然是高蛋白質的來源,但攝取應有節制。他建議民眾儘量以白肉(如魚、雞肉)或植物性蛋白取代紅肉與加工肉品,並避免高溫烹調方式,改以清蒸、水煮、燉煮等方式為主。同時他亦建議要增加蔬果及膳食纖維攝取量,促進腸道蠕動以降低致癌物在腸道停留時間。

早期徵狀不明顯 大腸癌年殺逾2,000港人

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大腸癌是香港第3位最常見的癌症,2022年就錄得5,190宗大腸癌新症;與此同時,大腸癌亦為本港致命癌症第2位,於2023年一共導致2,266名病人死亡。

早期大腸癌的症狀難以察覺,到末期才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病症。視乎腫瘤的位置、大小和擴散程度等因素,大腸癌的醫治方式亦會有所變化。當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持續超過兩星期,或察覺大便的形狀與表面出現異常的情況時,便應該及早求醫,並尋求專業的大腸癌支援服務。

大腸癌|出現4大徵狀應即求醫

  • 糞便帶血(鮮紅或深黑色)或附有黏液
  • 大便習慣改變持續超過兩星期(例如間歇性便秘或腹瀉,糞便幼如鉛筆,排便後仍想再大解。)
  • 持續腹部不適(腹脹和絞痛)
  • 體重下降而無明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