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確診肺腺癌四期 與癌共存9年 過來人對阿Will喊話 :患癌不代表人生終點
長期肩頸疼痛 檢驗確診四期
2016年,阿詩持續數天感到肩頸僵硬,原以為只是普通拉傷,X光檢查卻發現肺部有異常陰影,經轉介、抽組織檢驗,最終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阿詩一向不煙不酒、生活作息規律,醫生判斷是基因突變所致。
「其實我冇乜特別感覺,就係『哦』咁樣。」回想起確診當下,她沒有震驚崩潰,腦中第一時間浮現的是該如何開口向家人交代。當日家庭聚會上,她邊向家人解釋病情,邊反過來安撫他們,「你哋唔使咁緊張,唔使話要幫我賣樓、出錢去醫病。我唔會用哂你哋啲錢去救命。」

從病人變旅人 珍惜每一刻
治療初期,阿詩服用標靶藥,副作用較輕微,生活一度與常人無異。她沒有把生活收窄在醫院與藥物之間,反而過去從沒想過的事,也在那段時間一一嘗試,去台灣泡溫泉、日本露營、瑞士玩滑翔傘,「正因為有病,更要珍惜每一刻,這個世界還有很多東西值得看。」
後來因疫情無法旅行,她便投入到陶藝中,「初頭都唔係好開心,學唔識。」她笑說,幸好遇上好老師,才慢慢愛上這門藝術。她喜歡那份專注感,像進入一個獨立時空,「我可以喺studio玩足一日,唔記得時間,乜煩惱都唔記得。」

病中寄情陶藝 思念化作品
在這數年抗病歲月中,陶藝成為阿詩的重要寄託。她曾為移居外地的朋友,親手製作印有香港洋紫荊葉的陶瓷碟,望對方帶著家的記憶出發。她也為離世愛貓製作一個陶瓷罐頭,倒模貓兒臨終前吃下的「最後一罐」,連罐身的弧度也精細還原,當時她主動聯絡品牌公司,對方不但慷慨提供包裝設計,還在標籤上印上愛貓的名字與樣子,最終製成的罐頭幾可亂真。
這隻陪伴她17年的貓,一直是她最親密的家人,「其實佢哋比屋企人同我更加親密,每日返工放工,佢哋都喺屋企等我。」如今另一隻貓已19歲,仍每天陪伴在側。

從穩定到惡化 放慢步伐面對
阿詩確診的前七八年,身體狀況一直「好正常」,直至近兩年健康開始急轉直下。去年初,她感到腳部及腰部出現劇痛和麻痺,經PET掃描發現脊椎及脊髓出現腫瘤,壓住神經,腦部亦有異常,需要接受電療和化療。
近月她體力明顯轉差,外出需靠拐杖輔助行走,步伐放慢,以免跌倒。化療令她免疫力下降,更容易發燒和不適,有時只是短暫散步,也會感到疲累。為了繼續注射標靶藥,她每兩星期都要回醫院抽血、覆診,來回奔波,身心俱疲。如今,她大多時間留在家中休息,生活步伐變得緩慢,陪伴愛貓、打理家務,成了日常的節奏。

從「戰勝」到「共存」
像面對人生其他挫折一樣,面對癌症,阿詩的心態最開始是「要打贏呢個病」。九年過去,她的想法已經不一樣,「咁多年都唔死喎,就會覺得其實同佢共存囉。你又唔需要特別覺得我要打贏佢,因為贏咗又點先?」給自己過大期望和壓力,只會痛苦而不快樂,反倒是保持平常心,才是面對疾病的最佳態度。曾以為四期肺癌是宣判死刑,卻比她預期中「長壽」得多,「原來過下一年,下年都第十年喇。」
早年她曾嚴格執行「健康生活」,控制飲食、避免油膩,後來意識到快樂同樣重要,因此學會平衡健康與享受。面對副作用、焦慮與低潮,她有自己的節奏:「唔開心就搵個出口,要同人講!」她說,情緒來時並不逃避,但也不強求答案,「你唔可以期望人哋一定畀到解決方法你,因為呢個世界好多嘢都解決唔到。」
過來人對阿Will的喊話
命運彷彿複製了一次——阿Will33歲確診肺腺癌四期,正如數年前的阿詩,一樣的年紀,一樣的打擊。「我知嗰種心情——你仲咁後生,仲有好多嘢想做,人生好似突然被叫停。」她理解演員可能有很多未完成的角色,還有好多觀眾期待。但阿詩認為這並不代表人生的終點。「醫學比起九年前已經進步好多,標靶藥愈出愈新,副作用都有方法控制。」
她坦言治療之路絕不輕鬆,但也絕非絕望,「只要肯去面對,肯配合治療,其實係可以過返一個好正常嘅生活。」作為過來人,阿詩希望阿Will可以繼續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情,正是那些渴望與夢想,才是支撐自己走下去的真正力量。
我有病 但我不是廢人
經歷多年療程,阿詩覺得病人更需要平等與尊重。許多人在聽到「癌症」二字,態度會不自覺轉變,過度謹慎、小心翼翼。「我知大家係關心,但有時反而令人覺得自己真係好似一個病人咁。」即使在治療期間,她也堅持上班、見朋友,去吃想吃的東西。
她希望社會與身邊人能理解,癌症病人不是行將就木的人,是殘而不廢的個體——「我唔係廢人,我都想有我正常嘅社交生活。我唔介意冇頭髮,點解你會介意?點解你會覺得我要戴假髮?」病人確實有需要被照顧的時候,但她不希望別人因為生病而可憐自己,每個病人都有權活出屬於自己嘅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