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飲用水微塑膠可傷腦致癌 專家教2個簡單動作 最高去除90%微塑膠
500毫升飲用水可含10萬塑膠微粒
食安專家楊世煒在其社交平台專頁「韋恩的食農生活」撰文提及,許多國家的自來水中也檢測到微塑膠顆粒;不少先進國家已開始立法監測飲用水中的塑膠顆粒濃度,而亞洲和非洲的自來水中塑膠顆粒含量最高。
楊世煒續指,微塑膠顆粒能穿過胃腸道壁進入血液,進而流向各個器官,甚至存在於人類的血液、胎盤、母乳和大腦精液中。這些顆粒可能對人體造成多種不良影響,包括氧化壓力、基因毒性、發炎、壞死和細胞凋亡,進而導致組織損傷、纖維化甚至惡性腫瘤。
專家教煲水2大動作 塑膠微粒減少90%
楊世煒指出,將水煲滾是降低水中微塑膠濃度的有效方法。他引述廣州醫科大學一項研究,指將水煲滾後攤凍或再過濾,最多可去除約90%的微塑膠顆粒。研究顯示水質硬度越高,去除效果越好,其中軟水可去除25%,硬度80的水可去除34%,而硬度180的水則可去除84%。
楊世煒解釋,將水煲滾的過程中會形成碳酸鈣結晶,這些結晶能夠吸附微塑膠顆粒,形成沉澱物,然後只需將水過濾即可輕鬆去除微塑膠。而即使不過濾,微塑膠也會沉澱在煲底,避免飲用即可有效減少攝入的微塑膠顆粒。
5大方法防止日常塑膠微粒
事實上,微塑膠於日常生活環境裡面已經普遍存在,並會隨食物或食水進入人體;與此同時,攝入人體的微塑膠只有一部分會隨排泄排出,意味著微塑膠依然會在人體累積,一旦進入血液或淋巴系統就會帶來更大危害。《人民網》就曾提出多項健康,幫助大眾較少攝入微塑膠機會:
1.外賣減少塑膠包裝
外賣通常使用塑料盒或塑料袋盛裝食物,這些容器可能會增加微塑料的攝入;避免食用直接以塑膠容器盛載的食物,因為高溫會加速微塑料的溶解。建議儘快將食物由塑膠容器轉移到其他餐具。
2.避免用塑膠砧板
研究顯示,使用聚丙烯和聚乙烯砧板切割食物會導致食物受到微塑膠污染。研究估計,使用塑料砧板可能使每人每年接觸到1,450萬至7,190萬個聚乙烯微塑膠,聚丙烯微塑膠則約為7940萬個,選擇其他材料的砧板可能更為安全。
3.避免食海鮮內臟
微塑膠可進入海洋生物體內,令魚類或貝殼海產受污染;英國赫爾大學一項研究指出,亞洲沿海的軟體動物微塑膠污染最為嚴重,尤其是貽貝(如青口)、蠔或扇貝;食用海產時應避免生食,並應去除其胃腸、內臟和腮。
4.少用膠飲管/慎選熱飲器皿
高溫飲品如熱咖啡或奶茶會釋放更多微塑料,同時使用塑膠飲管亦會增加攝入量。建議減少這類飲品的攝取,並選擇其他材質的吸管。
5.不粘鍋出現劃痕後應更換
2022年《全環境科學》一項研究指出,幾毫米的易潔鑊劃痕可能釋放大量微塑料。大多數易潔鑊的涂層為聚四氟乙烯(特氟龍),當其表面受損,就會釋放微小顆粒污染食物,故此一旦發現易潔鑊後花痕就要停止使用。